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YK)成立前史(下)
共同運輸會社的成立,固然是三井為了在市場上分一杯羹,但沒有背後長州派在金錢上和政治上的支援,三井是沒辦法撼動三菱的海上霸主地位(與大隈及岩崎對立的自由黨黨員星亭,曾稱岩崎為「海坊主」,即出沒於海上為害人間的妖怪)。共同運輸會社的資本額六百萬圓當中,政治出資達二百六十萬圓,佔43%強,其餘則是從民間集資,股東包括澀澤榮一、大倉喜八郎、川崎正藏等新興財閥。分別出任會社社長及副社長的伊藤雋吉和遠武秀行,也都是出身薩摩海軍的人。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明治維新裡的紀州王國
紀州藩主德川茂承
紀州王國即是和歌山藩,江戶時代領有五十五萬五千石,是幕府德川御三家之一,擁有繼承將軍的資格。自從八代將軍德川吉宗以來,各代將軍都是出自紀州系統,包括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雖然是水戶出身,但他就任將軍前繼承了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家,也可以勉強算是紀州系統。由於出產將軍的關係,和歌山藩上下充滿自豪感,在幕末時代,理應是最忠實的佐幕派。
在江戶時代,各藩大名必須執行參勤交代,即藩主到江戶留居一年,而每次參勤交代,都有一大隊家臣伴隨大名前往江戶,聲勢浩大,所經之市街驛站都會變得熱鬧起來。據說,每年四月是大名前往江戶的時期,為了避免道路擁塞,紀州藩會特地提早到三月出發。每次交代,紀州藩行列從武士家臣到百工職人,約有三千人,攜帶各種生活和交際用品,裝備絢爛奪目,百姓俯伏道旁歡送,場面十分壯觀。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再談穢多、非人
近日重讀網野善彥教授寫的《重新解讀日本歷史》(聯經出版),書中第三章專門談論穢多、非人這些受歧視的群體,有些想法想要記錄下來。
網野善彥開宗明義提出,南北朝前後的十四、十五世紀,是日本社會大變革期,許多現代社會的觀念都是從這個變革期產生的,以前的社會跟我們所想像的截然不同(想起內藤湖南說應仁之亂以前的日本史都是外國史)。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再談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之所以受日本人敬愛,是因為他向尚未接觸國際社會的日本人介紹西洋文明。他在幕末時曾隨幕府前往美國,回來日本便寫了一本《西洋事情》,不計蘭學的話,他可說是最早一批向日本人展示西洋文化的人。他不把這些知識當做是很珍貴的秘笈,反而很積極推廣,希望啟迪日本人的見聞和智慧。當時新舊時代交替,日本尚在萌芽發展階段,而西方列強對東亞虎視眈眈,福澤便透過《西洋事情》和稍後的《勸學篇》來激勵日本人勤奮自學,只要每個人都努力學習,便可有獨立的人格,進而使日本有獨立的國格,與世界列強為伍。這既是他身為下級藩士受盡白眼的經驗,也是當時日本面對國際社會的處境。
《勸學篇》第一句「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看似是說人無貴賤之分,人人生而平等,就像美國獨立宣言那句名言一樣;但對比他在甲午戰爭時稱清兵為「豚尾兵」、「惡獸」的表現,便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對這一句話的解讀,是世界雖然有文明的國家也有落後的國家,但上天賦了人類的質性其實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成為人上人,相反若不努力改變自己,便會淪為人下人,福澤諭吉以此勸勉日本人獨立自強,使日本成為比別國優秀的國家,這正是《勸學篇》的主旨。
他對於落後的人是很歧視的,絕不是平等主義者。就像當時已流行的祟洋風潮,福澤也不能免俗,相信人種有優劣之分,支持「人種改良論」,認為日本人應該模仿家蓄品種改良,挑選優秀父母(指文明的歐美人)誕下優秀後代。他這種思想似乎在知識界亦十分普遍,在他的《時事新報》擔任記者的高橋義雄撰寫了《日本人種改良論》,提倡與西方人雜婚,便是基於此一優勝劣敗的思想。後來福澤諭吉的《脫亞論》也是由此而來,因為失敗的朝鮮人和中國人都是東亞劣等民族,他不屑與落後的東亞為伍(脫亞不等於入歐,這一點需要注意)。
要知道,福澤的《西洋事情》、《勸學篇》抑或《脫亞論》,對象都是日本人。他絕不是要把他的思想推廣到全世界成為普世價值。相反,我們更要留意當時世界的思潮。當時是民族主義和達爾文主義流行的年代,是帝國侵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年代,不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年代。我們看福澤的作品,了解他的人品,不能撇開時代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