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研究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研究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YK)成立前史(下)


共同運輸會社的成立,固然是三井為了在市場上分一杯羹,但沒有背後長州派在金錢上和政治上的支援,三井是沒辦法撼動三菱的海上霸主地位(與大隈及岩崎對立的自由黨黨員星亭,曾稱岩崎為「海坊主」,即出沒於海上為害人間的妖怪)。共同運輸會社的資本額六百萬圓當中,政治出資達二百六十萬圓,佔43%強,其餘則是從民間集資,股東包括澀澤榮一、大倉喜八郎、川崎正藏等新興財閥。分別出任會社社長及副社長的伊藤雋吉和遠武秀行,也都是出身薩摩海軍的人。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YK)成立前史(上)

三菱集團創辦人岩崎彌太郎

今年是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成立一百四十年。它成立的歷史背景,是巨商與藩閥之間明爭暗鬥的結果,可說是精彩絕倫。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是由三菱和政府兩大系所組成的。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明治維新裡的紀州王國

紀州藩主德川茂承

紀州王國即是和歌山藩,江戶時代領有五十五萬五千石,是幕府德川御三家之一,擁有繼承將軍的資格。自從八代將軍德川吉宗以來,各代將軍都是出自紀州系統,包括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雖然是水戶出身,但他就任將軍前繼承了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家,也可以勉強算是紀州系統。由於出產將軍的關係,和歌山藩上下充滿自豪感,在幕末時代,理應是最忠實的佐幕派。

 

在江戶時代,各藩大名必須執行參勤交代,即藩主到江戶留居一年,而每次參勤交代,都有一大隊家臣伴隨大名前往江戶,聲勢浩大,所經之市街驛站都會變得熱鬧起來。據說,每年四月是大名前往江戶的時期,為了避免道路擁塞,紀州藩會特地提早到三月出發。每次交代,紀州藩行列從武士家臣到百工職人,約有三千人,攜帶各種生活和交際用品,裝備絢爛奪目,百姓俯伏道旁歡送,場面十分壯觀。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再談穢多、非人

近日重讀網野善彥教授寫的《重新解讀日本歷史》(聯經出版),書中第三章專門談論穢多、非人這些受歧視的群體,有些想法想要記錄下來。

 

網野善彥開宗明義提出,南北朝前後的十四、十五世紀,是日本社會大變革期,許多現代社會的觀念都是從這個變革期產生的,以前的社會跟我們所想像的截然不同(想起內藤湖南說應仁之亂以前的日本史都是外國史)。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再談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之所以受日本人敬愛,是因為他向尚未接觸國際社會的日本人介紹西洋文明。他在幕末時曾隨幕府前往美國,回來日本便寫了一本《西洋事情》,不計蘭學的話,他可說是最早一批向日本人展示西洋文化的人。他不把這些知識當做是很珍貴的秘笈,反而很積極推廣,希望啟迪日本人的見聞和智慧。當時新舊時代交替,日本尚在萌芽發展階段,而西方列強對東亞虎視眈眈,福澤便透過《西洋事情》和稍後的《勸學篇》來激勵日本人勤奮自學,只要每個人都努力學習,便可有獨立的人格,進而使日本有獨立的國格,與世界列強為伍。這既是他身為下級藩士受盡白眼的經驗,也是當時日本面對國際社會的處境。

 

《勸學篇》第一句「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看似是說人無貴賤之分,人人生而平等,就像美國獨立宣言那句名言一樣;但對比他在甲午戰爭時稱清兵為「豚尾兵」、「惡獸」的表現,便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對這一句話的解讀,是世界雖然有文明的國家也有落後的國家,但上天賦了人類的質性其實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成為人上人,相反若不努力改變自己,便會淪為人下人,福澤諭吉以此勸勉日本人獨立自強,使日本成為比別國優秀的國家,這正是《勸學篇》的主旨。

 

他對於落後的人是很歧視的,絕不是平等主義者。就像當時已流行的祟洋風潮,福澤也不能免俗,相信人種有優劣之分,支持「人種改良論」,認為日本人應該模仿家蓄品種改良,挑選優秀父母(指文明的歐美人)誕下優秀後代。他這種思想似乎在知識界亦十分普遍,在他的《時事新報》擔任記者的高橋義雄撰寫了《日本人種改良論》,提倡與西方人雜婚,便是基於此一優勝劣敗的思想。後來福澤諭吉的《脫亞論》也是由此而來,因為失敗的朝鮮人和中國人都是東亞劣等民族,他不屑與落後的東亞為伍(脫亞不等於入歐,這一點需要注意)。

 

要知道,福澤的《西洋事情》、《勸學篇》抑或《脫亞論》,對象都是日本人。他絕不是要把他的思想推廣到全世界成為普世價值。相反,我們更要留意當時世界的思潮。當時是民族主義和達爾文主義流行的年代,是帝國侵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年代,不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年代。我們看福澤的作品,了解他的人品,不能撇開時代脈絡。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日本為何沒有出現易姓革命?


對研究中日歷史的朋友來說,這是無可避免的問題,在我的腦袋裡也曾迴旋過千次萬次。早前在臉書專欄看到這個題目,想在這裡簡單記錄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所謂易姓革命也不是真的革命,只是政權的交替,一個家族取代另一個家族而已,並沒有涉及國體的變換。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讀書雜談(一)

近年華文出版界翻譯了很多日本史著作,不論日本的或是歐美的,出版社都捨得花錢購買版權和請專家翻譯,甚至還就地湧現了一批原創寫作的作家(小弟有幸敬陪末座),日本史的閱讀推廣可說是十分積極和熱鬧。

我當然不可能每一本都會讀遍,比較熱門的書,不管是學術的還是科普類的,台灣的抑或大陸的,我都會拜讀。

可是並不是每一本都是好書,有些非歷史學者所出的貌似科普的書,堆砌一些似是而非的歷史觀點,很容易害讀者走錯了方向。

以下拿《藏在地形裡的XX史》裡面毛利家的部份做例子(不想透露全名,我想大家都是聰明人,應該知道我說哪一本)(笑)。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關於關原合戰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近先後拜讀吾友胡煒權的《豐臣西軍和關原之戰》和光成準治的《九州關原》(戎光祥出版),對於該段歷史又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平常看到介紹日本史的書籍,只是籠統介紹關原之戰的起因和經過,草率地將參戰大名分成東西兩個陣營,這只是方便敘事的便宜方法,充其量只能反映事實的表面一小部份,正因為把敘述簡化了,反而造成讀者思考上的誤區,讓讀者產生一種像拔河比賽雙方預先站好隊各自使出全力作戰的幻覺。

但現實世界又豈是這麼簡單?人類不比電腦,人尚有賢愚之分,而且當時人對於訊息的整理、利益的糾葛、戰術的安排,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當中,決不是鐵板一塊,說這人是支持德川家康就一定是東軍,說那人支持石田三成就一定是西軍?

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明治維新 VS 洋務運動


前幾天看到朋友一則帖文,說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中國可以跟西方平起平坐嗎。我的看法跟大多數朋友一樣,都認為不太可能。中國帝王封建制度行了二千年,實在根深柢固,封建官僚都是讀書人,他們首先學習的是儒家道德,而不是經世致用的學問,而且很多都是寒窗苦讀,當了官後卻是以自家利益為第一考量,參與了集體剝削的行列,即使上層有改革的方案,下層卻沒有貫徹實行的決心。沒有外國先進技術衝擊國家根本,令全國上下感受到滅亡的危機,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明朝即使沒有滅亡,延續到十九世紀,也只會跟滿清一樣命運。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日本官場有沒有「潛規則」?


近日拜讀了吳思的《潛規則》一書(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精神續作;同作者還有一本著作《血酬定律》,未讀),對於中國官場運作和社會變化模式的關係加深了解。有興趣的人不妨一讀。

讀完之後,習慣性地把中國的情況與我最熟悉的日本歷史來比較。畢竟中華帝國已有二千年歷史,累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卻在甲午戰爭一敗塗地,輸給一個新興的蕞爾小國。兩國的維新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實在有很多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地方。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轉貼]候文——研究戰國史不可少的技能


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暫時放下書本和筆,讓腦袋專注在正經事上。

今天就偷個懶,來分享一篇胡煒權老師寫的舊文章。一篇關於學習候文的心得。

話說我接觸日本歷史差不多二十年,讀了不少日文專著,但是到現在日文水平還是一般,候文更是只會一點點,只能憑漢字和一些簡單文法推測意思,實在慚愧。

==================================
今天換一個角度,寫一個教學心得,談談研究戰國史在內的日本中、近世史時,必須習得的一個技能:候文(Sōrō-bun)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日本人早有吃肉的習慣


今天在臉書看了某出版社(恕我不便透露名字)新書的文宣,裡面有一句寫道「接觸西方文明前,日本人不吃四隻腳的動物」。這個概念實在根深柢固,以致造成誤會。其實古時日本人是吃肉的,只是吃的方法跟西方有別而已。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石見銀山與灰吹法



 這次再談石見銀山,部份內容與《安藝毛利史》第十九章重疊,敬請原諒。

石見銀山因為其率先採用灰吹法以及產量高而知名。灰吹法的引入,點燃了學者村上隆所謂的第二次鍊銀風潮。據說在開發高峰時期,石見銀山產量佔全球三分之一。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岩國吉川家被疏遠的原由



毛利元就在擴張勢力當中,讓第二個兒子元春承繼吉川家,第三個兒子隆景承繼小早川家,是為「毛利兩川」,其他兒子也都被過繼到各地豪族,利用他們家族的力量支撐著毛利家。

吉川元春死後,由第三子吉川廣家繼任家督(長兄元長在元春死後不久病逝於陣中,次兄元氏過繼到繁澤家)。吉川廣家謹守父親和祖父遺志,精忠不二輔助他的堂兄毛利輝元。關原合戰前夕,吉川廣家與毛利家老福原廣俊暗通德川家,在關原戰場上飾演中立角色,按兵不動直到戰鬥結束。戰後德川家康把毛利家的領地全部沒收,改把周防和長門兩國封給吉川廣家;吉川廣家向德川家康求情,願意放棄自己的賞賜,求德川家康轉賜毛利輝元,讓毛利家延續下去。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豐臣政權何以短命?



最近日本和台灣上映「關原之戰」電影,引起戰國同好熱烈討論。大部份人對於勝利者德川家康的印象,都是亂臣賊子,篡奪了豐家天下;對於石田三成,則比較兩極,一則認為他是忠臣,二則認為他人品不佳,導致豐家子弟兵都投靠德川家康了。

至於為甚麼豐臣政權這麼短命,以致讓德川家康有機可乘呢?當然豐臣秀賴年紀太輕、德川家康實力最強是主要原因,但我們可以探討一下深層次的因素。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我看戰國時代



這次講比較籠統的話題。戰國時代的本質。這只是我的粗淺見解,沒有翻查甚麼文書史料,也不打算給「戰國」下定義,旨在分享個人想法。

我在《安藝毛利史》中提及過,戰國時代是個社會秩序重新洗牌的時代,身分流動十分激烈,所依憑的只有實力——包括武裝等硬實力和外交等軟實力。只要有實力,就可以往上爬,相反,沒有實力的話,就會被別人拉下來。齋藤道三是個賣油翁,但他憑著實力成功奪取美濃一國;一條家曾是土佐群雄之首,對長宗我部家有照顧之恩,最後也被長宗我部元親所消滅。這才是「下剋上」的真義。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秦始皇與土佐長宗我部氏

今日京都右京區有「太秦」(日文發音為UZUMASA,うずまさ一地,下轄幾個町區,地域廣闊。該地有一所座落於蜂岡山的廣隆寺,原來與本文的主人翁有關係。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有關中世農村社會(三):地頭與守護



這系列筆記的題目名為「中世農村社會」,但一直沒有為中世下過定義,這樣會失去討論的共識。從政治史角度,一般認為源賴朝開創鎌倉政權是日本古代和中世的分水嶺,但從社會史角度,莊園公領制和武士階層的出現才是中世的開端。我認為這個斷代法是正確的。

上一回尾段提到地頭與守護的創設,這一回筆記會詳細探討。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大寧寺之變原因總結


發生在大內家的大寧寺之變,情況比尼子家的新宮黨和毛利家的井上黨更複雜,值得大書特書。

事發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八月二十八日,陶隆房舉兵突襲山口,迫使大內義隆逃走,流落到大寧寺自盡。事後陶隆房從大友家迎了大友晴英來繼承家督,自己拜了晴英的偏諱,改名做陶晴賢。陶晴賢在攻擊吉見氏的時候,與毛利元就破裂,引發日後嚴島合戰。

大內家是百濟琳聖太子的後代,渡日後在周防定居,開枝散葉,子孫繁昌,散居周防各地,歷經幾代發展,積蓄了一定實力,到平安時代後期,已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國衙官員。平安後期大內盛房的弟弟盛長,居於佐波郡右田村而以右田為苗字,四代以後,庶子弘賢從主家分出,以居地陶村為苗字,為陶氏之祖。自永享四年(1432年)陶盛政就任周防守護代起始,陶氏各代家督皆襲此職,又因周防是大內家的發祥地,故此陶氏地位非同凡響。而大內義隆繼承了父祖各代的龐大家業,並持續擴張領土,是大內氏最鼎盛的時代。陶隆房叛變的原因,雖然並不像本能寺之變那樣撲朔迷離,但仍有討論空間。以下我將仿照學界分析本能寺之變的筆法,把陶隆房叛變的原因分成失寵說、怨恨說、野望說、競望說和黑幕說五部份加以說明。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井上黨肅清事件總結

上次簡單介紹了尼子新宮黨事件的原因,這次來談談安藝井上黨。

毛利元就在天文十九年(1550年)突然下令誅殺井上一族,並煞有介事做出一份罪狀(《毛利家文書》第三九八條),為自己的肅清行動提供合理的依據。井上一族的罪狀共有十六條,歸納起來大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