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研究札記
顯示具有
新選組簡史 (連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選組簡史 (連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新選組簡史(十三)——新選組的餘生
新選組局長近藤勇和副長土方歲三為幕府捐驅,其他人也有各自的命途。
一番隊隊長沖田總司,年紀較輕,平易近人,深得隊員喜愛,另一方面他既是隊中首屈一指的高手,訓練又極為嚴厲,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他身體一向不好,元治元年(1864年)的池田屋事件,他在行動期間昏倒,有一說是當時他已患上肺結核——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在戊辰戰爭期間,他的病情急速惡化,無法跟隨近藤勇參與戰鬥,被送到幕府醫師松本良順位於江戶的宅邸中治療,後來轉移到千馱谷植木屋甚五郎宅邸繼續療養。
閱讀更多 »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新選組簡史(十二)——土方歲三最後的抵抗
近藤勇被押解到江戶受審期間,土方歲三也跑到江戶,向勝海舟等主和派請求救近藤勇一命,但朝廷還是判他死罪。土方歲三眼看近藤勇活命無望,趁朝廷還沒下令拘捕自己時,帶著齋藤一(當時化名為山口二郎)、島田魁等幾名舊部屬,與大鳥圭介率領的舊幕府軍合流,往會津方向撤退。
在大鳥圭介的組織下,舊幕府軍分成前中後三軍,土方歲三擔任前軍參謀。四月十一日大軍離開江戶,朝會津方向行進,途中在宇都宮一帶與新政府軍爆發攻防戰,土方歲三足部受傷,把舊新選組隊員交託給齋藤一之後,被送到會津若松城療養。土方歲三在會津療養期間,在流山失散的舊部屬紛紛前來投靠;此外他得知近藤勇死訊,在當地天寧寺為近藤勇立墓祭拜。
閱讀更多 »
2020年1月8日 星期三
新選組簡史(十一)——近藤勇的末路
舊幕府設立甲陽鎮撫隊的目的,是要趕及在新政府東征軍進入甲府之前先進佔該地,並在那裡迎擊新政府軍,以免敵人入侵江戶。舊幕府撥出二千四百兩,會津藩撥出一千二百兩,與新選組關係友好的將軍侍醫松本良順亦私人出資三千兩,給甲陽鎮撫隊作軍費。
二月三十日甲陽鎮撫隊從江戶鍛冶橋屯所出發,當晚在內藤新宿休息,三月一日及二日,分別駐紮在調布和日野。日野是近藤勇結拜兄弟佐藤彥五郎(亦是土方歲三的姐夫)的地盤,在那裡鎮撫隊受到熱情招待,當地農兵二十多人更即場加入鎮撫隊。鎮撫隊從江戶出發時部隊只有八十人,但沿邊招募隊員,僅三天時間就膨脹成擁有二百人的中型部隊。
不過甲陽鎮撫隊在調布和日野耗費了兩天時間。正是這兩天時間,給鎮撫隊種下了無可挽回的惡果。
閱讀更多 »
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新選組簡史(十)——鳥羽伏見之戰
慶應三年(1867年)十二月九日,以薩摩和長州為首的倒幕派仿傚了八一八政變的做法,佔據了京都御所,將親幕派公卿擋在宮門外;倒幕派在小御所內討論國是,頒下了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了將軍職位和一切幕府制度,新設總裁、議定、參與三職。德川慶喜雖然已經失去將軍職位和領地,但支持幕府的人仍然不少,是倒幕派的心腹大患,不過德川慶喜不願與新政府衝突,便帶領會津、桑名藩兵以及新選組一同退守大坂,不久新選組返回京都,以伏見奉行所為屯所,繼續維持治安。
十二月十八日,剛好是油小路事件一個月。這一天近藤勇前往二條城參與會議,下午乘馬回程時在伏見街道遭遇富山彌兵衛等御陵衛士餘黨的伏擊,近藤勇右肩中槍受傷,但性命無大礙。事後他與患上肺結核的沖田總司一起到大坂接受治療,新選組隊務則交由副長土方歲三處理。
三日後的二十一日夜晚,新選組繼續在京都市中巡邏,路上遇上薩摩藩兵,雙方爆發衝突,直到翌日天亮,在附近的尾張藩邸趕緊調停,才不致發生傷亡。
閱讀更多 »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新選組簡史(九)——分裂
山南敬助伏法和新選組第二次改編的時候,即慶應元年(1865年),幕府第一次征伐長州已經告一段落,朝敵長州藩在高杉晉作控制藩論之下,放棄了恭順的態度,因此幕府著手準備第二次征伐行動。在雙方正式決裂之前,近藤勇曾陪同幕臣永井尚志前往廣島(幕府征長部隊的前線)與長州藩交涉,確定對方的意向,然而新選組與長州積怨極深,以往在池田屋斬殺多名長州尊攘派藩士,又四處搜捕長州浪人,手段極度殘忍,他明白長州人對他恨之入骨,這幾番深入敵陣,自然凶多吉少,據他臨行前(十一月四日)寫給家鄉好友佐藤彥五郎(土方歲三的姊夫)的書信中透露,近藤有意將天然理心流第五代師範之位讓給沖田總司,背後含意即是這次廣島之行多數有去無回。所幸廣島之行無事告終,當年十二月末返回京都。
不過幕府與長州的交涉,並沒有為日本帶來和平。幕府自從慶應元年(1865年)起便動員各地大名和兵員,準備再次對長州動武,大軍長期屯駐在大坂一帶,為當地居民帶來不便,第二年(慶應二年,1866年)六月雙方爆發衝突,即長州藩所稱四境戰爭,幕府軍分四路圍攻長州,卻一敗塗地,慘敗收場。第二次征伐長州本來就師出無名,不得人心,現在兵敗如山倒,幕府的腐敗在世人面前表露無遺,政治形勢的天秤逐漸向長州傾斜,幕府的統治步入存亡之秋。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新選組簡史(八)——山南敬助脫隊事件
山南敬助生於天保四年(1833年)的仙台藩,關於他的成長背景仍有許多不明之處,能夠確定的是他曾到江戶學習北辰一刀流,是藤堂平助的同門(同樣從學於千葉周作),同時也是柔術高手。有一天他去試衛館挑戰近藤勇失敗,為近藤勇的武藝和人格感服,從此投靠試衛館,與近藤勇等人一起共同進退。
山南敬助為人親切敦厚,而且文武雙全,是婦孺傾慕的對象。在眾多文藝作品當中,他都是以斯文有禮、學識豐富的君子形象出場。即使壬生浪士組整體風評不佳(尤其是芹澤鴨),但唯獨山南敬助得到良好的評價,即使是敵視浪士組的人,對山南敬助亦沒有半句負面批評。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新選組簡史(七)——伊東甲子太郎
禁門之變後,朝廷為了懲罰興兵犯闕的長州藩,除了宣布長州藩為朝敵,更批准幕府出兵討伐長州的請奏。雖然長州犯下了滔天大罪,卻反而贏得民心,京都的市民都是支持長州的,這使得幕府征伐長州在輿論上處於下風。幕府首先任命紀州藩主德川茂承擔任征長總督,但德川茂承拒絕,後來改為任命尾張藩主德川慶勝。德川慶勝雖然接受任命,但是態度消極,遲遲未能出兵。拖了三個月,仍是只聞雷聲,未見雨點,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打算請將軍上洛,督促德川慶勝出兵。為此,松平容保派遣家臣前往江戶向將軍進言,同時密令近藤勇等人一同前往江戶,向幕閣傳達出兵的訊息。
邀請將軍上洛屬於政治的事情,不是新選組的份內事。松平容保之所以讓新選組前往江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招募新隊員,擴大組織規模,以應付將來嚴峻的政治局勢。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新選組簡史(六)——禁門之變
倒幕攘夷派雖然在池田屋一役損失了許多人才,卻仍然無阻復權的決心。攘夷派的領袖長州藩在事後決定出兵報仇。長州藩家老福原越後、國司信濃、益田右衛門介奉命帶兵,分三路進軍京都,矛頭直指發動八一八政變的會津藩。
從六月末起,新選組便奉命與會津藩兵一同鎮守京都外圍的九條河原,防範長州藩兵的攻擊。但率先打響頭炮是在將近一個月後的七月十九日深夜,福原越後沿伏見街道北上,在藤森一帶遭遇駐守的大垣藩兵炮擊,福原部隊還擊,把大垣藩兵擊退;其後福原部隊行進至深草寶塔寺,被埋伏街道兩旁的幕軍突襲,潰不成軍,福原越後受了槍傷,率殘部往山崎方向撤退。部份藩兵逃到九條河原附近,被守候多時的新選組一網打盡。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新選組簡史(五)——池田屋事件
上一章提到八一八政變後,長州藩及七名攘夷派公卿撤出京都,包括新選組在內的治安組織大肆搜捕留在京都的激進攘夷份子,暫時穩定了局勢。不過長州藩並沒有因此放棄爭奪京都這個陣地,仍然密謀著回歸政壇,一雪前恥。由於尊王攘夷派在京都的勢力被一掃而空,他們只能轉為地下行動,為重奪京都鋪路。
新選組時刻留意出入京畿的可疑份子,對象甚至包括與暗中支援攘夷份子的各階層人士。為了調查,他們會廣布密探,或者派員喬裝成各色各樣的人士,混跡市區收集情報。只要證實有攘夷份子匿藏,或與攘夷份子聯絡的人,就會拘捕或者處決他們。前述大坂町奉行所與力內山彥次郎被殺,便是被指暗中與長州藩合作抬高米價的緣故(不能排除私怨的原因,請參考第三章)。而為了逃避追捕,攘夷份子往往改名換姓,令搜捕工作增加難度。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新選組簡史(四)——八一八政變
第三章提到五月十日長州藩炮擊外國船隻以來,尊王攘夷氣氛愈益高漲,各地尊攘志士湧入京都,表面上是要把天皇請出宮廷,行幸到大和參拜神武天皇陵,實際上則是劫奪天皇,在京都縱火,把「無家可歸」的天皇掌握在自己手中。幕府則動用所有力量,明裡暗裡阻撓尊攘志士胡作非為。
尊攘志士的擁護對象孝明天皇,反而對尊王攘夷派的專橫做法深感不滿,現在他身邊的公卿多數都是長州派的夥伴,志士在外殘殺異己,公卿在內擅改聖旨,天皇早已淪為提線木偶。天皇最信任的會津藩主(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打算「清君側」,驅除天皇身邊的惡人,他暗地裡聯合同樣在政治上失勢的薩摩藩,策劃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政變。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新選組簡史(三)——芹澤鴨的惡行
局中法度其中一項規定隊員不得私下借錢,可是事實上未能遏止這種情況。壬生浪士組成員是全職武士,原則上受會津藩供養,但會津藩下達的資金有限,此外土方歲三的姊夫佐藤彥五郎亦有捐款給壬生浪士組,不過這些錢加起來只夠三餐溫飽,許多隊員連像樣的衣服和武器都沒有,這樣的治安部隊有何威嚴可言呢?
規則說不許借錢,那麼不還錢就不算借囉?
某一天芹澤鴨帶同平間重助、野口健司、平山五郎、山南敬助、永倉新八、原田左之助和井上源三郎七人前往大坂,去拜訪豪商鴻池善右衛門。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新選組簡史(二)——會津藩下的壬生浪士組
沒有隨同清河八郎回江戶的十三名浪士組成員,留在京都,以壬生村八木源之丞邸和前川莊司邸為屯所,但他們失去領袖人物,不知何去何從。最後他們決定投靠松平容保。三月十三日,松平容保正式收編他們,仍稱作「壬生浪士組」。壬生浪士組十三名成員如下:
芹澤鴨(水戶浪士)
近藤勇(江戶百姓)
土方歲三(江戶百姓)
原田左之助(伊予松山脫藩)
藤堂平助(旗本)
野口健司(水戶脫藩)
新見錦(水戶脫藩)
山南敬助(仙台脫藩)
沖田總司(白河脫藩)
井上源三郎(江戶八王子千人同心)
平山五郎(水戶脫藩)
平間重助(水戶脫藩)
永倉新八(松前脫藩)
閱讀更多 »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新選組簡史(一)——清河八郎
自從嘉永六年(1853年)黑船來航之後,日本政界陷入攘夷與開國兩種救國論的鬥爭,各地大名和其家臣到處奔走,連橫合縱,逐漸分成輔助幕府的佐幕派,和以天皇為領袖的尊王派,兩派之間,又有一個折衷的公(朝廷)武(幕府)合體派。尊王攘夷派之中,又以長州藩勢力最強,他們底下的志士籠絡朝廷的公卿,操控天皇的行動,又對反對攘夷的人施以殺手。但是深居宮闕的孝明天皇,一直希望由幕府率領大名倒幕,於是在文久二年(1862年)傳召幕府將軍德川家茂上洛聽旨。
當時京都內外由尊王攘夷派的長州和土佐兩藩人員控制,暗殺之風盛行,一片腥風血雨,其猖狂程度令將軍、佐幕派大名、甚至連天皇自己都反感。將軍動身前往尊王攘夷派的大本營,猶如甕中之鱉,有被挾持之虞,於是民間有些志士,自發組織團體,擔當將軍的護衛隊,沿路護送將軍上洛。
閱讀更多 »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