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安藝毛利史(第一章/第五節:活在夾縫之中)



〔五、活在夾縫之中〕

  文明五年〈1473年〉三月,西軍總大將山名持豐病歿於陣中,享年七十歲;兩個月後,東軍總大將細川勝元亦以四十四歲的壯年病逝。此後,兩人的後繼者山名政豐和細川政元展開和談,但是亂局並未因此而終結,東西兩軍之中,還有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在京都一帶繼續戰鬥。直至文明九年〈1477年〉十一月,隨著大內政弘收兵回到周防,以及受西軍擁戴的將軍足利義視、義稙父子隨同土岐氏前往美濃國,應仁之亂便告結束。這場動亂,為時十年之久,京都在東西兩軍長期蹂躪之下變成廢墟,至將軍義政隱居後,建築東山山莊,締造新生活文化指標,京都才逐漸回復舊有風貌〈註1〉

  文明八年〈1476年〉五月,毛利豐元病逝,繼承家督之位的是九歲的兒子千代壽丸。兩年後的文明十年〈1478年〉由大內政弘主持元服禮,並拜受其偏諱,改名弘元。由於弘元年紀尚幼,福原廣俊等一眾庶家決定聚合在一起,共同輔助毛利弘元,他們推舉坂匡時〈毛利元春之弟〉之孫坂廣明為執權,另外選出飯田、國司等等譜代家臣負責家中庶務,組成一個家政集團,毛利家的內部行政結構得以逐步鞏固起來。這種運作形式,改變以往庶家在其領地各自為政的局面,集中和增強了毛利宗家的力量。這亦是由於麻原是廣的離叛,加上應仁、文明十年戰禍,令福原等人明白到團結起來才能對抗外侮。

  長享二年〈1488年〉,山名政豐在與世仇赤松政則長期交戰過後,退守到領地但馬國,其子俊豐則在備後國,乘時而起。山名父子二人素來不睦,最後竟致兵戎相見。明應二年〈1493年〉,山名俊豐率領備後軍進攻但馬不果,政豐領兵反擊,攻入備後。明應六年〈1497年〉,兩軍於備後世羅台地爆發衝突。世羅台地是毛利家知行地,毛利弘元奉備後守護山名俊豐令,率領部隊對抗政豐軍。在備後攻防戰中,毛利弘元獲山名俊豐賜予備後國敷名鄉一地,領地再一次得到增加。

  當毛利弘元被捲入山名父子的爭鬥,在備後國作戰期間,細川政元在京都發起政變,擁立足利義澄成為將軍,畠山政長自殺,前將軍義稙被幽禁,時為明應二年〈1493年〉四月,史稱「明應政變」。後來足利義稙逃出京都,流落到畠山政長的其中一個領國越中國,以圖進京復位大計。他向周圍的勢力發出御內書,強調自己身為征夷大將軍的正統性,要求他們效忠,並且出兵討伐逆臣細川政元。在他暫時棲身的北陸地方,雖然有能登守護畠山義統、加賀守護富樫政親、越前守護朝倉貞景等等支持者,但他們都缺乏進攻京都的熱誠和實力。義稙在北陸徘徊了數年,後來在明應八年末〈1500年〉離開北陸,到山口投靠大內義興。大內義興素有上洛之志,義稙來投正是天賜良機。

  同年四月,足利義稙又向安藝國的毛利弘元、平賀弘保等國人發出御內書,要求他們發誓對義稙效忠,共同討伐細川政元。自應仁之亂後,大內、細川兩家再一次對立,卻苦了夾在他們中間的弱小國人領主,他們不能置身事外,只能擇一而事,從前毛利豐元不能避免地被捲入兩家的紛爭,這一回弘元也不能避免。但是,父親豐元以武力奪回來的內部莊和豐島鄉的領地,尚未得到幕府的承認,因此毛利弘元一直以來積極親近幕府,希望得到幕府給予安堵,以圓父祖以來的心願。另一方面,毛利弘元與大內家淵源甚深,當初除了獲大內政弘賜予偏諱外,大內政弘更從領地之中的豐後國京都郡津隈莊當中的二十町土地賜給弘元,又任命弘元作為安藝國的「安定役」--類似糾察的職務,代替大內家調停國內領主之間的糾紛。如此種種,足可見大內家對弘元的重視。

  矛盾的形勢,令毛利弘元十分苦惱。同年,毛利弘元宣佈將家督之位傳給八歲的幸千代丸〈後來的毛利興元,1492-1516〉,自己則與次男--當時只有四歲的松壽丸〈後來的毛利元就,1497-1571〉遷移到吉田盆地西北面的猿掛城隱居。

  毛利弘元雖然隱居,卻仍然未能從歷史舞台上退下來。同年六月,細川政元向隱居中的毛利弘元發出命令,要求弘元對幕府盡忠。另一方面,大內義興奉足利義稙之命,前往九州討伐暗通幕府的大友家,並於翌年〈文龜元年,1501年〉二月遣使到安藝,命令弘元早日領兵參戰。面對雙方的壓迫,弘元各自表示順從,表面上他聽命於大內義興,暗地裡卻與細川政元聯絡,但是應該投靠哪一方,卻一直決定不下。直至同年八月,將軍義澄向弘元等領主發出御內書,後柏原天皇也發出諭旨,命令他們加入討伐大內義興和足利義稙的行列;同一時間,細川政元派遣使僧泰甫慧通率領使節團到安藝、備後遊說領主們加入陣營。弘元懾於中央的權威,決定投靠幕府,並透過泰甫慧通,向幕府請求派遣大將到前線指揮戰事。

  當時幕府早已約同豐後的大友、伊予的河野兩家,對大內發起包圍網,對於毛利弘元的請求,幕府答允來年春天會任命大將出征。然而,從翌年〈文龜二年,1502年〉起始,幕府內部發生內訌,先有細川政元與將軍義澄鬧不和,重臣之間又因細川政元的後繼人誰屬的問題而對立,大大動搖細川家的力量。本來傾向細川方的毛利家,在執權志道廣良〈前毛利家執權坂廣明之侄〉努力推動下,頻頻向大內家示好。早前表示臣從幕府的毛利弘元,對於家中親大內的傾向感到不安,與家臣的關係因而變得疏遠起來。為了消弭彼此的嫌隙,志道廣良於同年八月向弘元提交起請文,表示對弘元父子的忠誠不減。

  永正三年〈1506年〉一月,毛利弘元病歿,享年僅四十一歲。弘元死後,毛利家馬上向大內義興俯首稱臣。翌年〈永正四年,1507年〉一月,十五歲的幸千代丸,在大內義興的主持下舉行成人禮,拜受義興偏諱,改名興元。

  在幸千代丸元服並改名毛利興元之後不久,陷入內訌紛爭的細川家,又發生了重大的事故。同年〈永正四年,1507年〉六月二十三日晚上,細川政元被家臣香西元長、藥師寺長忠等人暗殺,終年四十二歲。他生前因熱衷於「修驗道」〈註2〉遠離女色,故此沒有子嗣。細川政元先後於文龜二年及三年〈1502、1503年〉收了澄之〈關白九條政基之子〉、澄元〈同族細川成之的孫子〉、以及高國〈同族細川政春之子〉為養子,但是澄之、澄元、高國都想繼承政元的家業,殺害細川政元的,正是細川澄之的支持者。政元死後,三養子立刻兵戎相見,才僅兩個月,細川澄之就被細川澄元討伐身亡。

  細川政元的死訊傳出後,舉國震驚。一直處於劣勢的大內義興,認為時機成熟,可以趁細川家內訌之時,擁戴足利義稙復辟,於是在同年十一月,率領大軍從周防山口出發,途中在嚴島整合軍勢,當中北九州、伊予的盟軍以及安藝國分郡〈安南、佐東、山縣三郡〉守護武田元繁的軍隊陸續與大內軍合流,毛利興元等等國人領主亦相繼投入陣中。

  大內軍擁立足利義稙上洛,馬上得到細川高國響應,並將細川澄元和將軍義澄驅逐出京。大內軍因此順利地進入京都,時為永正五年〈1508年〉六月。足利義稙自明應政變以來,流浪了十六年,終於再登將軍寶座。由於繼任將軍一職日子尚短,加上細川澄元和前將軍義澄逃到近江國,對新政權仍然構成威脅,於是將軍義稙任命細川高國為管領,大內義興為管領代,負責維持京都的治安,防範細川澄元的反撲。

  包括毛利興元在內的國人部隊,亦因此屯駐京都。三年後的永正八年〈1511年〉八月,細川澄元從其領地阿波國起兵進軍京都,與將軍義稙、大內義興的軍勢戰於京都西北面的船岡山,大敗而回。在這場合戰中,毛利興元亦有率兵參戰,他的家臣國司有相,討取了敵方的侍大將今出與八郎,因而獲得興元的賞賜。

  船岡山合戰後,毛利興元獲准回國,回到安藝的時候,已是第二年〈永正九年,1512年〉的正月。

  在大內義興上洛作戰的幾年間,無暇管理藝、備的領地,形成空虛狀態。這段時期,位於安藝北面的出雲國,以月山富田城作為據點的尼子經久,經過二十多年的辛苦經營,發展成為山陰地區一股強橫的新勢力。大內義興上洛期間,尼子經久也有隨軍參戰,後來擅自回到出雲,並積極用兵四鄰,野心極大的他,目標放在安藝和備後兩國。

  為了確保領地安全,毛利興元回到安藝後的兩個月,便與吉田盆地周圍的八個國人領主結成同盟,聯手抵抗尼子家的入侵。這八個國人領主,分別為志和的天野興次、志和堀的天野元貞、高屋的平賀弘保、竹原的小早川弘平、瀨野的阿曾沼弘秀、矢野的野間興勝、大朝的吉川元經,還有領有安藝國高田郡一部份的高橋元光。應當留意吉川元經和高橋元光,他們的領地鄰接吉田盆地,後者更是毛利家的姻親,其領地之廣橫跨安藝、石見兩國,勢力龐大,我們在第二章第二節會再提到高橋家。同年〈永正九年,1512年〉十月和十二月,毛利興元先後與備後國的山內、杉原、沼田小早川〈屬安藝國〉,以及吉原、敷名、上山結成互保同盟。

  同一時間,備後國沼隈郡大場山城城主古志為信,在得到備後、但馬兩國守護山名誠豐和出雲尼子經久的支援下,揭起反大內的旗號,並出兵攻擊同國屬於大內家領地的松永鄉。雖然最終古志為信的軍勢被毛利興元擊退,但是對大內義興或是安藝、備後的領主們來說,領地的安全已經響起了警號,尼子經久的擴張,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此後的毛利興元積極地調停安藝、備後兩國領主們的紛爭,其間吉田盆地附近的內藤、井原、壬生等小領主宣布從屬毛利,毛利家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在吉田郡山城東面約八公里之處,有五龍山城城主宍戶元源,一直與毛利家敵對,毛利興元駐京期間,雙方曾經一度中止戰爭,興元從京都歸來後再度交戰,宍戶元源得到備後國近鄰三吉家的軍事支援,使戰況陷於膠著。永正十三年〈1516年〉八月二十五日,毛利興元在戰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得病而亡,享年僅二十四歲。關於興元之死,據後來毛利元就所述,跟其父弘元和祖父豐元一樣,也是因為經常喝酒,身體狀況漸差所致。

  毛利興元生前只有一子--幸松丸〈1515-1523〉〈註3〉,在興元死時只得兩歲;由於年幼未能處事,故此興元在臨終前,將幸松丸及毛利家的家業託付於岳父高橋久光和弟弟元就,希望他們能同心協力維持家運不衰,在風雨飄搖中屹立不倒。

  註〈1〉:東山山莊始建於文明十四年〈1482年〉,內有西指庵、東求堂、銀閣寺等著名建築。東山山莊的建築揉合了公家、武家和禪宗特色,形成獨特的文化,跟足利義滿的北山山莊的優美豪華大相逕庭。

  註〈2〉:「修驗道」--日本古代的山岳信仰,認為山中包含著大千世界,是諸本尊、諸菩薩居住之所;修驗者〈稱為「山伏」〉在這些靈山中修行,獲得超越自然的力量〈法力〉,並以此力量來普渡世人。「修驗道」源於平安時期,後來漸漸與佛教密宗、陰陽道融合,自成一派,成為一支獨特的宗教派別。

  註〈3〉:此外興元尚有一女,後來先後嫁予山內豐通、小早川興景、行松政盛、杉原盛重為妻。

〈第一章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