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安藝毛利史(第一章/第三節:移居安藝)



〔三、移居安藝〕

  當毛利一族在越後國佐橋莊發展的同時,毛利經光派遣了家臣到安藝國吉田莊進行管理;而跟長崎家攀上了緣的毛利時親,在不久之後被任命前往京都出任「六波羅探題」〈註1〉評定眾,並得到河內國加賀田鄉二百貫的領地,加上安藝國吉田莊一千貫領地的安堵,以及繼承自父親的越後國佐橋莊南條的二千貫,所領共有三千二百貫。其後,時親一直在京都擔任評定眾,直至北條高時執政時期,幕府政績愈益敗壞,時親心灰意冷,辭去六波羅評定眾一職,隱居於河內國加賀田鄉。這段期間,與吉田莊的領主京都祗園社的領家花山院達成「下地中分」的協議〈註2),將吉田莊分成兩半,南半的豐島、竹原兩鄉歸領家方〈花山院〉,北半的吉田、麻原兩鄉則屬地頭方〈毛利〉。

  元德二年〈1330年〉,毛利時親把艱苦經營了六十年的領地分給子孫們。早在元亨三年〈1323年〉前往吉田莊經營的嫡孫毛利親衡〈1306-1375〉,得到吉田莊吉田、麻原兩鄉的地頭職,另加越後國佐橋莊南條七百餘貫的領地;而南條餘下的約一千三百貫領地則分配予庶出的子孫。時親的長子貞親,則繼承河內國加賀田鄉二百貫的領地。

  然而,隨著幕府的敗壞,毛利家的家業也走向下坡。元弘三年〈1333年〉五月,新田義貞率軍攻下鎌倉,北條高時於東勝寺自刃,鎌倉幕府滅亡。


  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府〈1334年改元「建武」〉成立後,銳意改革,打壓鎌倉時代的武家政治風氣;在新的政制下,毛利的吉田莊地頭一職遭到沒收,被授予天皇的寵臣花山院家的美乃全元。翌年〈1335年〉七月,北條餘黨擁立北條時行〈北條高時次子〉起兵叛變,攻入鎌倉,史稱「中先代之亂」,足利尊氏奉命鎮壓,奪回鎌倉,但他不願班師回京,反而自封為征夷大將軍,與朝廷對立,並廣發檄文徵召全國武士共同對付新田義貞。

  在後醍醐天皇討幕成功之後,至足利尊氏自稱征夷大將軍〈北朝曆應元年,1338年〉,是皇權高漲的時期,但是對於毛利家的發展,卻是重大的障礙。毛利時親看準了足利尊氏的野心,便主動結交,並將嫡曾孫少輔太郎送到足利尊氏得力家臣高師泰的麾下,替他舉行成人禮,取高師泰的偏諱「師」字,改名為毛利師親〈1323-1381。觀應二年高師泰死後,改名為毛利元春〉。後來足利尊氏宣討新田義貞,毛利時親與曾孫毛利師親一起響應,歸入安藝國守護武田信武旗下,率軍東上京都,期間以武力驅逐了美乃全元,奪回吉田莊。可是,毛利時親的長子貞親以及嫡孫親衡,並沒有跟隨時親投靠足利軍,反而站在朝廷那一邊,與足利尊氏抗衡。

  此後,足利尊氏軍受到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等人圍攻,曾一度撤離京都,退往九州。其時毛利時親年紀老邁,行動不便,乾脆往奈良出家去了,臨行前只吩咐毛利師親回到安藝等待時機,準備捲土重來。後來足利尊氏糾集了九州、四國和中國的軍力,分海陸兩路進軍京都,毛利師親再次參戰。建武三年〈1336年〉六月,在奈良出家的時親,到京都會見足利尊氏,向他承諾讓朝廷軍的貞親和親衡歸降;其後又得到足利尊氏的許可,時親一族於同年七月正式從越後國佐橋莊,遷徙到安藝國吉田莊。據說當時除了時親一門外,就只有十多名隨從同行。從此時親一脈定居於此,直至戰國時代末期。

  吉田莊位於安藝國東北部高田郡的盆地上,四周群山環繞,形成堅固的要塞式地形,能防禦來自四周的侵襲。吉田盆地內有可愛川〈江之川〉通往山陰,流向日本海,三田川和太田川則通向山陽,注入瀨戶內海,為山陰、山陽兩道的交通樞紐,是安藝國內的戰略、政略要地。

  後來毛利一族的居城--吉田郡山城,就是在時親一族遠遷安藝之後著手興建的。

  在毛利時親決定遷移至安藝吉田莊前,便把毛利家的家督之位以及吉田莊地頭職讓給了年輕的毛利師親。後來貞親、親衡父子接受招降,都投靠了足利尊氏。毛利親衡原本就是吉田莊地頭職的繼承者,故此當他歸降之後,時親就把原本已授予師親的家督和地頭職位讓給親衡,師親對此忿忿不平;另一方面,親衡雖得到地頭一職,但僅僅是一個名譽上的地頭,吉田莊內吉田鄉和麻原鄉其中一部份的收益仍然屬於兒子師親,自己未能分得莊內全部收益,對此,親衡亦耿耿於懷。

  此後十幾年,高師泰兄弟與足利尊氏之弟直義的鬥爭愈益激烈,漸漸演變成武力衝突。足利尊氏的庶子直冬,幼時得不到父親的疼愛,被送去當和尚,後來逃出寺門,被叔父直義收為養子,在九州培植了極龐大的勢力。貞和五年〈1349年〉,身為中國探題的足利直冬在備後地方大規模掃蕩高師直勢力,卻反被高師直打敗,並將其驅逐出備後。足利直冬逃到九州,集結九州、中國一帶的朝廷〈南朝〉方勢力進行反撲。毛利親衡早就對自己的處境十分不滿,打算趁此亂局奪回自己應得的財產,由於兒子師親乃屬高師泰麾下,因此他決定投靠足利直冬,藉打倒自己的兒子以奪回吉田莊的地頭職。

  兩軍決戰初期,毛利親衡在吉田莊的戰事處於劣勢,但隨著京都被攻破,足利尊氏請降,直義要求處死高師泰兩兄弟,形勢變得對朝廷方和毛利親衡有利。然而,足利尊氏、義詮父子很快就主動投降南朝,並且得到聖旨征討出走的足利直義,直義胡裡胡塗變成朝廷的敵人。觀應三年〈1352年〉正月,足利尊氏率軍攻入鎌倉,足利直義只好投降,一個月後直義被害。直義之死,使足利直冬大為震怒,他在九州、中國重整旗鼓,討伐父親尊氏,替叔父直義報仇。毛利師親失去了高師泰這位提攜多年的大將,如同失去一個後盾;在足利直冬舉兵的同時,他改名毛利元春,歸附足利直冬〈南朝〉,與父親並肩作戰。

  毛利親衡、元春父子現在又站在同一陣線上。文和元年〈1352年〉毛利父子在吉田莊舉兵,響應足利直冬的行動。他們的最大對手,是足利尊氏〈幕府〉麾下安藝國守護武田氏信。從那年起直至貞治二年〈1363年〉的十年時間,是毛利親衡最得意的時期,在與武田氏信抗爭的同時,也霸佔了西鄰的內部莊和原屬於京都祗園社的吉田莊豐島鄉,擴張了毛利家的勢力。

  可是在貞治二年〈1363年〉,形勢又起了變化。大內弘世和山名時氏這兩位西國大大名先後降於足利尊氏幕府,使足利直冬的勢力急墜,身在安藝國的毛利親衡,受到大內弘世軍的威脅,亦只好暫時投降,但他並沒有捨棄對抗幕府的念頭,一直與九州的懷良親王及菊池氏聯絡,伺機再掀反旗。

  另一方面,毛利元春在起兵不久即被武田氏信打敗,隱伏於野,直至貞治五年〈1366年〉幕府二代將軍足利義詮向他招降,並於翌年授予安堵狀,才有了與幕府積極接觸的機會。應安三年〈1370年〉,幕府為了收復九州,命令安藝、備後守護今川了俊動員西征〈原守護武田氏信被解任〉,此時毛利元春亦率軍隨同作戰。九州之戰打了七年之久,毛利元春在戰場上建立殊功,得到幕府的讚賞和肯定。然而,一度失意的毛利親衡,卻趁元春出征、領地空虛的機會,於應安七年〈1374年〉七月,再度舉起反幕的旗幟,他聯同長門、周防守護大內弘世進攻吉田莊,以求扭轉頹勢,一雪前恥,可惜就在翌年〈永和元年,1375年〉八月,毛利親衡在陣中病歿,終年七十歲。

  毛利親衡、元春父子為了利益分配而骨肉相殘大半生,即使親衡逝世,問題猶在,仍未能使毛利一族之間停止鬥爭。毛利親衡的次子匡時、三男直元繼承父親的遺志,與足利幕府抗衡。永和二年〈1376年〉四月,留守內部莊的毛利元春的兒子廣房、廣內,遭到匡時、直元以及大內弘世的大舉圍攻,眼看活命無望,大內弘世卻因幕府允諾另添石見國守護一職而再度易幟,撤出安藝,內部莊之圍遂解。翌年〈1377年〉,出征九州的毛利元春凱旋回到吉田莊;由於戰功彪炳,得到幕府良好的評價,毛利一族在南北朝時期所佔領的土地也得到幕府承認。毛利元春回歸吉田莊後,與匡時、直元進行和談,安藝毛利一族再度團結、凝聚起來。

  毛利元春自九州歸來後的康曆三年〈1381年〉,把一族所領之地分給一眾子弟。各人所得大致如下:

  一、長男廣房:得到毛利家惣領職、吉田莊地頭職以及吉田鄉的領地。
  二、二男元房:成為了大內弘世、大內義弘的家臣,因此沒有分得任何領地。
  三、三男廣內:得到內部莊山手村。後來侵佔有富氏的麻原鄉,改姓麻原。
  四、四男忠廣:得到內部莊中馬村。後改姓中馬。
  五、五男廣世:因早年與備後的同族長井貞廣結為父子,於貞廣死後繼承長井家位於備後國信敷莊西面的領地。元春分封時得到內部莊福原村,後改姓福原。
  六、二弟匡時:得到豐島鄉坂村。後改姓坂。
  七、三弟直元:除領有從父親親衡所讓予的麻原鄉外,另加豐島鄉有富村一地。

  在完成分封之後不久,毛利元春就病逝了。他死後,由嫡長子廣房承繼家督之位。

 吉田盆地各鄉位置圖〈圖片摘錄自《安芸毛利一族》〉

  康曆元年〈1379年〉閏四月,身擁幕政大權的細川賴之,與斯波義將等人對立,在斯波、京極、土歧等氏的壓迫下,幕府辭去細川賴之的管領之職,令其退歸到四國去,史稱「康曆政變」。而屬於細川賴之的備中守護一職,則由其政敵山名時義就任,其後山名時義奉幕府之命,征討細川賴之。安藝守護今川了俊,一向得到細川賴之的庇蔭,如今後盾驟失,無援無助,至於近鄰身兼長門、周防、石見守護的大內弘世,把他的勢力伸展到安藝國境內,私自對國內的土豪領主進行封賞,以收拉攏之效。不久弘世病故,大內家分裂為義弘、滿弘兩派,明爭暗鬥,而受到大內家恩惠的安藝諸土豪領主更因此而分裂對立;與此同時,兼任備後守護的山名時義不時引兵進出安藝,令一眾國人領主如坐針氈,疑神疑鬼。

  今川了俊感到自己在安藝國內的力量正逐步被削弱,只好向幕府宣誓盡忠,並請求對那些搖擺不定的國人領主們進行招安,而對那些違抗命令的領主們則加以討伐。這時候,毛利廣房、福原廣世等人得到幕府的命令,協助今川了俊的招安工作。至德二年〈1385年〉七月,安藝東西條合戰爆發,毛利廣房於是戰中陣亡。他的兒子龜若丸,此刻尚在母腹之中,幾個月後,龜若丸出生,繼承了毛利家當主之位,亦即後來的毛利光房〈1385-1433〉。

  當時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於掌握權勢的部下,總是不放心,欲除之而後快。明德元年〈1390年〉,備後守護山名時義病逝,由嫡子時凞繼承其位,足利義滿察覺到山名氏清〈山名家的庶家〉對其惣領時凞不滿,於是讓山名氏清發動對山名時凞的戰爭,惣領家山名時凞一時失勢,其備後國守護職被新獲赦免的細川賴之承繼;但另一方面,足利義滿又赦免山名時凞的罪,並慫恿他對得勢的山名氏清進行討伐,山名氏清對於足利義滿的反覆無常感到不滿,乾脆起兵反抗,揮軍直指京都,引發「明德之亂」。收拾亂局的大內義弘,勢力迅速膨脹,得到周防、長門、石見、豐前、和泉、紀伊六國守護職,就是安藝國也處於大內家的掌控,然而他逐漸感覺到,足利義滿對自己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總覺得幕府終有一天會派兵剪除自己,疑心生暗鬼,幾年後的應永六年〈1399年〉也學著山名氏清高舉反幕旗幟,率兵向京都進發。

  當時跟隨大內義弘叛變的安藝國人領主不在少數,當中更包括毛利元春的三子麻原廣內--這些領主們被幕府稱為「藝州凶徒」。那時候毛利光房還是個十來歲的青年,家中一切事務,悉由毛利廣房的五弟福原廣世執掌。同年十月二十七日,當大內義弘與幕府方面的最後和談失敗後,福原廣世果斷地立即向幕府宣誓效忠,宣布毛利一族與大內義弘劃清界線,親近幕府的舉動使他得到幕府的高度信賴,往後的一連串事件,福原廣世周旋於幕府和毛利家之間,為雙方謀求互惠互益之道。

  同年末,叛軍首領大內義弘戰死,留守後方的義弘弟大內盛見繼續主持反幕戰爭,此後幕府一直未能鎮壓叛軍,為時六年的動亂,最終以在應永十一年〈1404年〉以加封大內盛見為長門、周防兩國守護之職結束。

  應永十年〈1403年〉四月,山名時凞的同族山名滿氏,替代涉川滿賴成為安藝國守護,並起用能幹的福原廣世作為助手,協助處理國內政務。當時,由於部份安藝國人領主從前就受到大內家的恩惠,額外多得些領地,而這些額外的財產,並不為幕府所承認,因此山名滿氏當上守護之後,立即進行領地的整頓工作,以掃除大內家在安藝的影響力。那些領主們有了既得的利益,當然不甘被肅整,最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御薗宇城主平賀弘章。平賀弘章在安藝國南部勢力雄大,他這一個挺身而出,國內其他領主們也紛紛響應。同年十二月,平賀家遭到山名滿氏的代官〈守護代〉小林清重的攻擊,平賀弘章的三個兒子盡皆戰死。

  翌年〈應永十一年,1404年〉六月,山名滿氏要求領主們提交各自擁有的領地的相關證明文件,以重新分配領地。許多領主們恐怕領地遭到沒收,於是組成聯盟,以平賀弘章和當時只得二十歲的毛利光房擔任領袖,發起對抗運動,最後演變成戰事。這國人聯盟由安藝國內三十三名領主組成,當中毛利一族共佔五人,為聯盟中勢力最龐大者,惣領家的毛利光房更因此而被推舉為領袖之一。

  國人領主和幕府的鬥爭持續了幾近兩年,由安藝國內的動亂逐漸擴大到石見、備後兩國。最後在應永十三年〈1406年〉,幕府宣稱將從京都派遣軍隊鎮壓,迫使國人領主妥協。負責與以平賀妙章、毛利光房為首的國人領主進行交涉的是山名時凞,雙方在同年六月完成談判,幕府方面中止從京都派出軍隊,以及罷免了山名滿氏的守護之職,由同族的山名凞重補任,而領主們則仍需要提交領地的證明文件以供審查。這次抗幕運動雖然以妥協告終,但是國人聯盟的出現,形成了日後國人為求自保而相互聯繫、共同抵抗守護統治的政治局面,是守護領國制的一個特例。

  至於毛利一族之中,只有福原廣世為守護〈幕府〉方服務,縱然與毛利光房的利益有所衝突,但是並不影響一族團結。此後,福原廣世在毛利一族中,扮演著支柱的角色,維持著整個毛利家的力量。

  當聯盟解散後,毛利光房立即採取親近幕府的態度,得以在京都奉仕。在京期間,家族中一些庶家領主因為拒絕向惣領家光房繳納賦稅而產生糾紛,漸漸對立。應永二十五年〈1418年〉,有見家中氣氛日益緊張,毛利光房於是透過幕府向庶家們發出御教書〈傳達幕府意思的命令書〉,下令一族平息紛爭,團結起來。此後毛利光房進行一系列強硬政策,再度惹起庶家們的不滿,竟於翌年〈應永二十六年,1419年〉六月起兵圍攻吉田郡山城。其時毛利光房尚在京都,吉田郡山城有賴福原廣世、朝廣父子拼命守住,才免於陷落。事後毛利光房向福原廣世父子發出感謝狀,並將年幼的嫡子小法師〈後來的毛利凞元,?-1464〉交託予廣世照顧。

  透過鄰近領主的調解,惣領家毛利光房與一眾庶家再度達成協議,確保一族團結。此後在永享二年〈1430年〉,毛利光房正式把家業讓給嫡子凞元。當時幕府在對付北九州方面的敵對勢力少弍、大友、菊池三家的戰事頻頻失利,只好起用在應永之亂時讓幕府束手無策的大內盛見率兵鎮壓,可是盛見於永享三年在筑前國深江一役戰死,於是改由其甥大內持世繼承對北九州的鎮壓工作。此時毛利光房奉將軍足利義教之命,出兵援助大內持世,當時光房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仍勉強帶同次男元忠出陣,結果在永享五年〈1433年〉病逝於九州陣中,終年四十九歲。

  毛利光房死後,次男元忠繼續率軍作戰。永享九年〈1437年〉,將軍義教之弟義昭離開京都,在大和國揭起反旗。毛利凞元率軍上洛,聽命於將軍義教。翌年〈永享十年,1438年〉,奉幕府之命攻打足利義昭,並大破叛軍。同時,將軍義教對出陣中的部將土岐持賴的跋扈愈益不滿,復令毛利凞元帶兵剿滅土岐持賴。這一連串軍功,換來幕府的安堵狀,承認毛利家在安藝國領地的擁有權。

  這段期間,足利義教經常濫用將軍的權力,或隨意羞辱部下,或無故干涉地方領主的內部事務,引起眾大名極度不滿。例如在嘉吉元年〈1441年〉三月,足利義教以小早川凞平〈惣領家沼田小早川家家督〉態度不當為由,將其惣領職轉授其庶家小早川盛景。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這種類近獨裁的行為引起了播磨、美作、備前三國守護赤松滿祐的疑懼,同年六月藉著在自邸招待將軍的機會,將義教殺害,史稱「嘉吉之亂」。以將軍之尊竟然遭到屬下毒手,對當時社會來說,無疑是震撼性的衝擊。

  註(1):幕府在承久之亂後設置於京都,主要負責維持京都治安、監視朝廷以及處理關西地區政務等等的組織。

  註〈2〉:「下地中分」--由幕府任命的地頭主要負責維持領地治安和向農民徵收年貢,然後將稅項上繳莊園領主;但在地勢勢力龐大的地頭往往霸佔了莊園領主所擁有的山林、鹽濱等等收益來源,或借故扣押年貢不上繳因而經常與領主發生利益糾紛。有時候,領主與地頭妥協,議定將該塊土地一分為二,雙方各佔一半的擁有權,是為「下地中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