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Netflix短劇:東京裁判


最近在NETFLIX看了《東京裁判》(Tokyo Trial),這是2016年由日本NHKNETFLIX合作的四集短劇,網上已有不少評論。我只有趁著疫情宅得發慌才有時間翻看。

 

劇集從參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IMTFE) 的十一國法官的視角描寫這場大審判,主角是荷蘭委任的法官伯特羅林。透過羅林法官,質疑整場大審判的合法性——以英國(蘇格蘭)、加拿大、菲律賓等國代表的多數派打著效法紐倫堡審判的幌子,口說防止戰爭再度發生,對日本戰犯判處極刑,實質是一場報復。劇集對史實還原度頗高(特別是以黑白鏡頭將演員飾演的法官和真實日本戰犯受審場面剪接在一起),與會眾人心懷鬼胎,各有計算,劇集都有交待,有助於觀眾了解大審判背後的操作。

 

但劇集同樣隱藏了許多訊息,可能集數太短,無法詳細交待。例如印度代表巴爾法官從一開始就提出巴黎公約只限制國家不得以戰爭作為國策,卻沒說戰爭是犯罪行為,因此認為以此作為對日本的審判在先天上便站不住腳,所謂審判只是勝利者對戰敗者的秋後算帳。他在劇集中是很鮮明的反對派,不僅跟多數派唱反調,缺席聆訊,獨自撰寫數十萬字的判詞,為日本戰犯開脫。這些都是事實,但巴爾本人不只是跟各國代表唱反調,他與印度國內大部份精英和知識份子的意見也全然不同。當時印度尚未脫離英國的高壓統治,巴爾把日本的侵略當作是民族解放戰爭,給予正面評價,這是他反對審判日本戰犯的重要原因。

 

中國代表梅汝璈在劇集中表現得溫文儒雅,但也是最堅定判處日本戰犯死刑的一份子。但劇集沒有提到他效命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而蔣介石並不特別熱衷於在國際法庭審判戰犯(在國內法庭則已處決了數百名日本軍官士兵),除了想借助日本的力量去剿共,更需要美國的援助,所以在大審判上,中國代表只是跟隨多數派行動,不敢跟美國唱反調。

 

更大的空白是麥克亞瑟對裕仁的包庇,在劇中只有隱晦的暗示。眾所周知麥克亞瑟並不希望裕仁被審判,甚至也不希望裕仁被傳召作證人,他極力保護裕仁免被審判,維護日本國體,這一點在軍事法庭展開之前,便已跟日本官僚取得默契,甚至預先喬好口供,替天皇開脫戰爭責任,所以東條英機曾經失言說沒有人能反對天皇的意願,但仍然沒辦法以這一句話定裕仁的罪。麥克亞瑟和裕仁都有共識,把東條英機為首的軍部(尤其是陸軍)推出來當替死鬼,以保全裕仁和皇室。為何要維護日本國體?一來是留著將來對付蘇共,二來若是威脅日本國體,恐怕引起國內革命,增加管治成本。麥克亞瑟與杜魯門的角力,在劇中也是隻字不提。

 

總括來說,此劇忠實呈現法庭內部的意見紛爭,它質疑大審判的合法性,批判多數派的假仁假義,卻歷史背景的交待稍嫌不夠,對於熟悉二戰史的觀眾來說可能沒什麼新意,但對於我這種半桶水的觀眾來說未免不足,需要額外的資料來補強。


官方宣傳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