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DSE試題風波之我見

(不太想評論時事,恐惹爭執,但事關日本歷史,忍不住吐一兩句。)

上星期發生的香港DSE試題風波愈演愈演,事緣世史科試卷一道以二十世紀初期中日關係為背景的題目,被質疑立場偏頗、具引導性、傷害民族感情等等。相關新聞及進展,請各位自行上網搜索,這裡不再贅述。

「『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很多朋友提出,那種提問方式從前已有,不是新鮮事,而政府刻意在這個時點發聲,無疑是政治炒作,搶回話語權。


先不說甚麼答題方式這些技術問題。我身邊有些朋友和長輩,都覺得這題目有問題,日本侵華怎會有利於中國呢?反正他們提出的就跟政府同一個調,就是沒有討論空間。在他們眼中,1900-1945年就是日本侵華,沒有其他,而試題提供的兩段資料,會引導考生我出利大於弊的答案,稀釋了日本侵華的遺害。


中學歷史科不會提到黑龍會、亞細亞主義這些深入的概念,甚至日本歷史的部份,也只會簡單介紹明治維新,所以不能強求他們認識甚麼亞細亞主義。大人也不懂,他們只知日本侵華,不會知道日本有過輸出革命的日子——甲午戰爭前便出現興亞會、東亞同文會、黑龍會等區域性政治團體,黑龍會更牽線組織中國同盟會,像宮崎滔天和北一輝更是直接參與中國革命,他們的活動,與當時擴張國權的日本政府恰恰是一體兩面。

大人理應做個榜樣,不應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甚至是為了政治的原因,利用強權,強行給學生灌輸概念。禁止任何反對意見,是專制和極權的行為,不是開明社會所應為。

我固然不是說日本侵華利多於弊,而是說不應該只專注在侵華這件事,然後簡化成一面倒的弊。怎麼作答只是其次,反而從這件事情上,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思考,我們想培育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抑或是乖乖服從政治的學生?民族情緒能否凌駕於學術自由?或者說,學術自由是否應該為政治服務?

在學術之下,沒有甚麼是不能討論的。複製人可以討論,墮胎、同性戀、甚至X獨也可以討論。有人認為開放討論,只會成為犯罪溫床,讓包藏禍心的人得逞,應該防患於未然,扼殺所有討論空間。

只有客觀理性的討論,才會明白它的可行性、它的利害得失,讓所有人得以在理性的氛圍中,選擇應走的道路,當然也要理解每個選擇背後的代價,並要承擔責任。可惜現實是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一切離開理想太遠(可能從未理想過?),結果教育界淪為雙方的陣地戰戰場。

民粹四處開花,騎劫學術,教育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是社會的悲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