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蘭陵王與納曾利



早前筆者連載《安藝毛利史》嚴島合戰一節(參考http://nihonshi.blogspot.hk/2016/09/blog-post_14.html),曾提及「龍頭納楚利」的舞蹈。小文簡單介紹一下「龍頭納楚利」究竟是怎麼樣的舞蹈。

眾所周知,古代日本皇室貴族對中原文化趨之若鶩,中原文化或直接或經過朝鮮半島間接傳入日本,連帶朝鮮文化也一同進入日本。這些文化──例如文學、書畫等等──受到日本皇室貴族推崇,皇室貴族能讀漢文、寫漢詩,是十分平常的事。即使在中原和朝鮮不怎麼特別的事物,到了日本之後就會變得很受歡迎。現在要講的蘭陵王和納曾利舞蹈便是其中之一。

蘭陵王就是中國北齊蘭陵高長恭,無需贅述。史書稱他「貌柔心壯,音客兼美」,但怕在戰場上對敵我雙方沒有威懾力,故此每次出征時戴著面目猙獰的面具。他率軍救援被北周圍困的洛陽金墉城時,因城上守軍不識蘭陵王的面具,不肯開城門接收援軍,於是蘭陵王立即脫下面具,守軍辨識得,便放軍入城,其後蘭陵王擊退北周軍隊,解金墉之圍,後世因其風度和戰功,作樂曲歌頌,此即戲劇史上有名的「蘭陵王入陣曲」,蘭陵王的裝束姿貌成為歌舞者的衣著樣式。

但是「蘭陵王入陣曲」在唐朝不屬於正統的宮廷音樂,所以即使流行卻沒有受到重視,不過傳到日本之後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相傳該曲在奈良時代由林邑國(古時國家名,位於今日的越南中南部)僧侶佛哲帶入日本,當時孝謙天皇是有名的蘭陵王愛好者,據說十分愛好此曲,並吩咐宮廷樂人尾張濱主改編此曲,成為今日蘭陵王舞的雛型。由於這曲子是從中原傳來的,本身就已經很高級,所以在日本被尊為雅樂(宮廷音樂)曲目之一,稱為「左方舞」(又稱「唐樂」,古時日本「左」比「右」高級)。

今天如果我們從宮島口坐船去宮島,一定會看見佇立在碼頭外面迴旋處中央的銅像,那個就是舞台上蘭陵王的樣貌了。

相對於「左方舞」的「蘭陵王」,「右方舞」就是指從高麗傳入的「納曾利」。「納曾利」又稱為「納楚利」、「雙龍舞」,作成年代和緣由已經無從稽考。「納曾利」由兩人合舞,各演龍之一雌一雄,也有一人獨舞的,稱為「落蹲」(也有一說為獨舞者稱「納曾利」而二人舞者曰「落蹲」),通常是緊接「蘭陵王」為一組演出的。據說在古時日本,人們在競技比賽時分成兩隊,一方勝出時演「蘭陵王」,另一方勝出則會演「納曾利」,但此說同樣無從稽考。

「蘭陵王」舞者的裝束以紅色為主色調,裲襠(披在最外層的貫頭大衣)前後各繡有龍紋二枚,黑色木製的面具上漆有金色的龍和金色的鳥形,舞者手持金製銅板。「納曾利」的裝束大致與「蘭陵王」相同,衣服則以枯葉、紺綠為主色調,裲襠前後繡有鳥紋二枚,暗綠色的面具上漆有銀牙朱唇,舞者手持銀製銅板。

左:蘭陵王  右:納曾利

 嚴島合戰後毛利元就下令演奏「納曾利」舞,而不演「蘭陵王」,估計是他對大內(陶)家尚有一點謙卑之心,故此不欲以居上位的左方(蘭陵王)姿態行事。

今日「蘭陵王」和「納曾利」是日本各地祭典時演奏的舞樂,下面轉貼嚴島神社版本的視頻給各位參考。當然,古樂流傳至今的不只這兩曲,只是筆者認識不足,無法一一介紹。

嚴島神社「蘭陵王」:


嚴島神社「納曾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