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室町末期及戰國期之大地震數例

三月十一日下午日本仙台外海發生的九級大地震引發海嘯、火災和核幅射泄漏,死傷枕籍,滿目瘡痍,更兼最近氣溫下降,可謂雪上加霜。是次地震被稱為日本觀測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震,然而日本人應付災難的態度和表現出來的秩序,在我們外國人眼中看來,除了同情之外,更多添一分尊敬。


進入科技發達、高度文明的廿一世紀,人類在天災面前依然無力。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社會,相信受災情況比現今更慘重。

參看史料,單以室町末期〈應仁之戰起〉、戰國時代為限,這百餘年間,關於地震、火山爆發等等天災事件可謂族繁不及備載,當中尤以地震出現次數最多,幾乎每一年都會發生,以下臚列數例僅供參考:

1.文明七年〈1475年〉八月六日
a)攝津難波浦、尼崎發生大潮,死者四千餘。──《鎌倉大日記》
@這裡所謂「大潮」應該不是指地震引發的海嘯,因為當月並沒有地震的記錄,而根據以下所載,應為大風引致的巨浪衝上陸地淹沒房屋,或衝毀海上船隻。
b)京都吹起大風,兩陣破損,和泉、堺發生高潮;房屋數千、船數百被沖去,不知所蹤,數百人遇難,這是前所未有的災難,然而大和卻甚麼事都沒有──《大乘院寺社雜事記》
@這裡「兩陣」當是指在京都混戰〈應仁之亂〉的東西兩軍。「高潮」應該是指河水氾濫。

2.明應三年〈1494年〉五月七日
大和大地震,東大寺、興福寺、藥師寺、法華寺等等名剎、建築物倒塌;餘震持續到翌年二月。──《後法興院政家記》、《大乘院寺社雜事記》、《和漢合運指掌圖》等等

3.明應四年〈1495年〉八月十五日
鎌倉大地震,海嘯侵襲由比濱,鎌倉大佛殿遭到破壞,溺死者二百餘人。──《和漢合運指掌圖》等等

4.明應七年〈1498年〉六月十一日
a)遠江大地震,山崩地裂;濱名湖與海連在一起,稱為今切渡。──《後法興院政家記》、《太平記》、《高台寺日記》等等;
b)地大震,王子、遠江海溢,陸沒為海,今切渡,即是也,當時曰,荒井度。──《日本國史略。後柏原天皇紀》〈八月條〉
@時間相差約兩個月,相信是兩者所沿用曆法不同。但是遠江地震後兩個月發生更強大的地震〈見下文〉。

5.明應七年〈1498年〉八月二十五日
大地震,日本國中堂塔寺社倒塌眾多;大海嘯使伊豆浦、伊勢大湊壞滅,其餘三河、紀伊各地因海嘯而死者眾;餘震持續到閏十月,死者三萬餘人。──《妙法寺記》、《親長卿記》、《嚴助往年記》等等
@據鄭樑生《日本中世史》所引述,這起地震強度相當於現今黎克特制〈芮氏〉八點二至八點四級。如果鄭氏的說法屬實,那麼該次地震便是僅次於最近九級大地震的一次大災難。

6.永正七年〈1510年〉八月二十七日
遠江大海嘯,數千房屋、陸地三十餘町被海水吞沒,死者一萬餘人。──《實隆公記》、《尚通公記》、《信越地震記》等等

7.天正十三年〈158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京都、越中、飛驒、美濃、尾張大地震,東寺金堂部份崩壞,三十三間堂等寺院佛像倒塌;飛驒白川谷發生山崩,歸雲山城被掩沒,城主內內島氏理以下三百戶民家全被土石流活埋;越中木舟城主前田秀繼一家及城中上下皆被壓死;大垣城、長濱城俱被破壞;死於大海嘯者眾多;地大震,畿內及東海、東山、北陸三道尤甚,地裂水湧,盧舍碎陷,死者不可計。──《梵舜記》、《續史愚抄》、《飛驒編年史要》、《日本國史略。正親町天皇紀》等等
@是次地震被稱為「天正大地震」,歸雲山城全滅一事亦甚為有名。

8.慶長元年〈1596年〉閏七月九日
豐後、薩摩大地震,畿內亦感到震動。──《薩藩舊記雜錄》

9.慶長元年〈1596年〉閏七月十二日
子時再次發生大地震;伏見城崩塌,約六百人被壓死,加藤清正率領二百足輕護衛豐臣秀吉;地裂水湧,京城大佛像遭到破壞;天皇御座需要遷移;堺市亦受波及。──《細川家記》、《言繼卿記》、《本朝通鑑》、《文祿大地震記》等等

10.慶長元年〈1596年〉閏七月十四日
天降毛髮,狀如馬尾,或長一二尺,或長五六寸,或黑或白;醍醐一帶有此現象。──《義演准后日記》等等
@此一怪現象原因不明,似乎與地震無關。

以上十例在整個中世史裡只屬鳳毛麟角,基本上日本每年都會發生大小不一的地震,一年之內少則一二次,多則五六次,同時還有洪水、火山爆發等等災害的肆虐;總之,我們探討日本中世史的時候,除了了解到戰爭帶給平民百姓的苦況之外,還須了解天災帶給平民百姓的衝擊,這些都是構成中世文化的一個元素。


資料來源:
《日本國史略》
《日本中世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