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勤王佐幕殊途同歸——弘前藩的悲劇

 薩長兩藩主導的明治新政府,在江戶開城、德川慶喜出降之後,仍執意繼續征伐會津和長岡,以洩八一八政變以來的忿恨。雖然後來奧羽諸藩建立同盟共同支援會津,但在同盟成立之前,各藩內部就支持哪一方的問題,都不約而同經歷一些掙扎和鬥爭,並非一開始便旗幟鮮明;不僅藩的內部出現矛盾,藩與藩之間亦因為互相猜忌而出現諜對諜的博奕,往往需要確認鄰藩的立場才敢表態。

 

「勝則官軍,敗則賊軍」——因為奧羽列藩同盟奉輪王寺宮公現入道親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盟主,與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軍分庭抗禮,所以奧羽列藩也有其正統性可作憑據,所差者只是實力問題,成王敗寇,假如奧羽列藩是戰勝的一方,那麼倒幕派就會淪為賊軍了。可惜事實就是,戰敗的奧羽列藩被套上朝敵的污名,就像禁門之變後的長州藩一樣,從此受盡排擠及打壓,難有出頭之日。

 

但奧羽列藩當中亦有加入新政府陣營的藩鎮,雖然政治上正確,卻仍然吃盡苦頭,與朝敵藩無異。最根本原因並不是政治立場異同問題,而是關西人普遍對東北人的鄙視。據說出自明治時代的諺語「白河以北一山百文」,就是指白河以北的奧羽一座山僅值百文錢,都是鳥不生蛋的窮地方,不值一提;大正時代的首相原敬便是陸奧盛岡出身,盛岡是奧羽列藩同盟的成員,戰後被貶為朝敵,朝敵藩出身的原敬理應沒有出頭天的,但他憑藉自身努力及機遇,最後還是爬上了首相寶座。他自號「一山」,正是以自嘲的方式回應世人對東北的偏見。

 

奧羽一帶加入新政府陣營的藩鎮不多,下場最悲慘的要數弘前(津輕)藩。


弘前藩主津輕承昭

 

弘前位處奧羽最北端,南接秋田,東鄰盛岡,尤其與盛岡藩關係不佳,是自戰國時代結下的樑子。最初當新政府放話要征伐會津時,弘前藩也像其他奧羽諸藩一樣,到底要投靠新政府還是支援會津,內部遲遲未能達成共識,但以少壯派家臣為主的聲音認為該支援會津,而就客觀形勢而言,弘前需要等待強鄰秋田藩表明態度後才決定投靠哪方,以免過早表態而受到圍攻。

 

新政府軍的澤為量副總督、大山鋼良參謀等人離開仙台進入秋田藩境,秋田不願為此得罪奧羽同盟,於是希望送走他們;澤、大山等人感到生命危險,決定往北進入津輕,弘前藩知悉後,出於同樣打算,竟派人在邊境設置路障,阻止他們進入藩境,澤、大山等人被迫返回秋田。

 

正當弘前決定要加入奧羽同盟時,重臣西館平馬從京都帶來了近衛忠凞的書函。近衛家是津輕家的宗家,兩家淵源流長,可追溯至戰國時代——津輕為信的祖父政信,是關白近衛尚通的猶子(可繼承家業的繼子),津輕家因此獲賜近衛家專用的牡丹紋章;弘前第十二代藩主承昭,娶近衛忠凞六女尹子為後妻;而近衛忠凞的孫子英麿則過繼給津輕承昭(英麿兄近衛篤麿為東亞同文會會長,其子文麿則為戰時首相、甲級戰犯)。近衛家又與島津累世通婚,所以近衛的立場極受島津影響。不言而喻,西館平馬帶回來的近衛信函內容,就是要求津輕家站在新政府一方,至此津輕家下定決心與奧羽同盟分道揚鑣。部份主張支援會津的少壯家臣不滿藩主的決定,於是擅自脫藩到各地助戰。

 

並不是加入新政府陣營,就會馬上受到重視,新政府軍中對東北人的歧視和猜疑依然存在,總督府常常獨斷獨行,不徵詢當地藩鎮意見,導致矛盾加劇,更加上之前津輕家曾經阻擋澤為量和大山鋼良等人入境,免不了與新政府軍心生芥蒂,所以在奧羽戰爭當中,弘前藩都急於立功以洗刷嫌疑。譬如新政府軍指示各藩圍攻盛岡,弘前被指派從野邊地進攻,而野邊地只是無關重要的地方,並不影響戰局,可就在盛岡宣布投降之後三天(九月二十二日),弘前軍向駐守野邊地的盛岡軍發動夜襲,儘管盛岡軍沒有防備,卻仍擊退了弘前夜襲部隊,造成弘前軍二十九人戰死。偷雞不著蝕把米。事後新政府責問弘前為何偷襲已經投降的盛岡,弘前只好辯說當時並不知道盛岡已降。

 

奧羽平定之後,新政府軍的敵人只剩下盤踞在北海道的蝦夷共和國,與蝦夷隔海相望的弘前自然而然成為新政府軍前線基地。由於弘前在奧羽戰爭中未立寸功,所以為表忠誠,弘前自願負擔新政府軍屯駐境內的所有費用,並自薦出任征伐蝦夷共和國的先鋒。被派往前線作戰及屯駐在弘前的新政府軍共有一萬數千人,弘前藩為此支出共四十九萬餘兩,對身處「白河以北一山百文」的弘前藩(表高十萬石)來說是極大的負擔。所幸在蝦夷矢不來攻防戰,弘前藩兵立了戰功,雖損失了小隊司令官高杉左膳,但換來新政府軍另眼相看,總算是吐氣揚眉。

 

儘管如此,津輕家仍是得不償失,奧羽及箱館戰爭期間的龐大支出壓垮了弘前藩。箱館戰爭的同年實行版籍奉還政策,藩主津輕承昭轉任知藩事,而藩中重臣雖然榮列士族,卻則陸續失去職位,投閒致散,他們本身沒有領地,俸祿一律由藩政府支給,一旦失業便即斷炊。為了養活數量龐大的家臣團,家老西館孤清想出了拿地主豪農開刀的主意。他的提案是,限制領內地主保有最多十町步土地,超出十町步者則由藩政府以每一反三兩的價格購下,並分配給失業士族。津輕承昭料想這種類近殘民自肥的措施會受到劇烈反對,於是連同西館孤清親自與地主見面,軟硬兼施強迫地主就範。可憐地主豪農本來只屬被統治階級,並沒有武士的高等社會地位,現在還要被迫賤賣部份家當來救濟不事生產的士族,卻敢怒不敢言。

 

獲得土地的士族也因為欠缺勞動和經營知識,生計仍未見改善。在西館孤清提出土地整理政策的翌年(明治四年,1871年),明治政府推行四民平等政策,廢除士農工商身份差別,並允許自由選擇職業。那些經營農田不善的士族,把手上的土地回賣給地主,跑到別的地方謀生去了,而地主失而復得,慢慢累積土地資本,最終成為大地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