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日本維新史



書名:日本維新史
作者:赫伯特‧諾曼 (Herbert Norman)  (翻譯:趙陽)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這本書原名叫做”Japan’s Emergence as a Modern State”,由加拿大歷史學家兼外交官赫伯特‧諾曼寫成的。顧名思義,這本書講的是日本如何以現代國家的模樣出現在世界舞台的經過。作者的切入點並不是一般坊間書籍的政治興衰,而是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微觀歷史發展。因此無可避免地夾雜大量數據佐證,增強說服力。

赫伯特雖然是加拿大人,父親是循道宗的傳教士,但赫伯特本人其實在日本長野縣輕井澤出身,直到青年才返回加拿大升學,所以他兼懂英文和日文;在該書中,他參考大量日本和西方著作,這也是本書的特別之處。

明治維新並不是容易說得明白的內容,而這僅僅二百頁的小書,卻蘊藏大量訊息,極具參考價值。

例如作者指出日本的先天缺憾,是維新官僚積極西化的推動力:西方列強向遠東擴張,在幕末時與日本締結了不平等條約,使日本喪失關稅自主權,外國物質進入日本市場,對國內家庭作坊式的傳統手工業造成打擊。取消不平等條約是維新官僚們最重要的使命,但要外國同意取消條約並不是簡單的事,鋪在日本官僚面前有兩條路線,其一是對外用兵而得到西方列強認可(征韓論派),其二是發展工業積蓄國力(大久保派),再對外擴張,結果正是大久保派路線取得勝利。甲午戰爭便是維新的成果。正因為打敗了滿清,日本才引起英國注意,雙方締結同盟以牽制沙俄。

在這個漫長過程中,日本國內的社會發生巨大轉變。從前封建時代身份制度嚴謹,士族是統治階級,處於身份金字塔的最高層,享有優厚社會待遇,商人則處於社會底層,有若賤泥,他們謀利的社會特性是受人鄙夷的原因。不過江戶時代是貨幣經濟急速發展的時代,商人透過買賣和放高利貸致富,而身為統治階級的士族反而過著窮酸生活,迫於現實需要,士族和商人往往透過婚姻和過繼形式結合一起,士族維持優渥生活,而商人藉此取得社會地位,造成商人抬頭的社會局面。明治維新的過程猶如士族和商人結合的延伸,手握龐大資本的商人(包括改行營商的武士)獲得官僚的青睞,彼此緊密合作。

明治初年,政府即准許土地買賣和私有,固定了地租比例,也規定了繳付方式(以貨幣取代實物)。由於稅率固定,不論豐收歉收,每個農民都必須繳交固定額度的稅,使得在歉收之年農民沒法交稅,不得不借款過活,最後無力償還,而被迫賣出自己的農地,淪為身兼小商人的村長(庄屋)的佃農。同時,工場的興起,吸引農村剩餘人口——尤其是婦女——前往城市工作,進一步剝奪農村的活力。適逢自由民權運動崛起,農民看似有渠道表達政治訴求,但實際上自由民權運動是以政客和小地主階級為骨幹,而小地主階級是榨取農民的奴隸主,想當然他們只會漠視農民的訴求。農民忙於經營自己小小的農地,本身已無暇理會政治,加上日本的地勢複雜,使各地農民難以聯合起來,因此縱然有農民叛亂,亦無法對政府構成威脅。明治維新的過程中,農民是社會中最先被捨棄的一群。

作者似乎認為一個封建國家發展成近代國家,必須先經歷自由主義階段,而近代日本的奇特之處在於跳過了這一步。由於國土被侵略的危機意識以及生產資源短缺,維新官僚從幕末開始便著眼於學習西方的近代化,企圖以最短的時間縮短與西方列強的實力差距,因此犧牲了自由主義;他們所採取的措施,是以戰略性為優先考量,而且盡可能不靠外國資本,擴大海外市場並賺取外匯,因此富國強兵比帝國憲法和議會制度更早出現。多少是包含著私心,藩閥政府並不想與政客和民眾分享權力,他們寧願自己主持改革或者和商人勾結(例如北海道官有物侵吞事件),也不願在權力分配上消耗太多時間。所以在意見一致的議題上藩閥政府是可以跟政客妥協的,但如果自由民權派鬧事,藩閥政府會用盡手段來應付。自由黨的分裂,正是藩閥政府收買和離間黨員等各種陰謀造成的。

維新的本質和實況,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複雜和黑暗。這本著作雖然篇幅較短,但充份和細緻地帶出維新過程中社會各階層的互動、興起和衰頹。坊間一般書籍,尤其是中文翻譯的科普書,沒辦法有這樣仔細的分析。

順帶一提,這本書不是近期作品,而是寫於1940年,戰局動盪的時代;距離明治時代不遠,仍能碰觸到維新的殘餘。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明治維新的背景

第一節 封建制度的衰頹
第二節 打破海禁

第三章 明治維新

第一節 封建勢力和商人聯合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藩獨占制及其對封建勢力與商人關繫的影響
第三節 資本主義輸入各藩
第四節 封建勢力和商人的聯盟與明治維新
第五節 在藩政改革運動中現代官僚階級的誕生──長州藩之例
第六節 明治初年的農民運動(1868–1877年)
第七節 作為明治維新領導者的下級武士
第八節 因征韓論而引起的分裂
第九節 同政府的繼續對立終釀成內戰
第十節 明治政府的反封建政策、對封建諸侯和地主階級的態度
第十一節 結論:制約日本成為現代國家的諸因素

第四章 初期的工業化

第一節 商品的生產和流通
第二節 分工
第三節 資本積累
第四節 歐洲重商主義和日本重商主義的比較
第五節 日本銀行資本的優越地位
第六節 外國資本在日本初期工業化中所發生的作用
第七節 戰略性工業的沿革和影響
第八節 在軍事需要制約下的日本工業化的出發點
第九節 工業政策的變更和國營工廠轉讓的法律規定
第十節 關鍵性工業和官僚階級

第五章 土地改革及其社會後果

第一節 土地私有的趨勢
第二節 1873年的地稅改正
第三節 農民的喪失土地
第四節 日本農民喪失土地及其影響──日本與英國的對比
第五節 日本農業零星經營的原因及結果
第六節 日本佃農的社會性質
第七節 停滯的過剩人口問題和勞動市場的形成
第八節 國內市場的形成及其限制

第六章 政黨和政治

第一節 第二期農民運動(1877–1883年)和自由黨的誕生
第二節 初期政治團體及政黨的概況
第三節 政府對待政黨的政策
第四節 1884年自由黨解散後農民反抗的新轉變
第五節 國家權力的強化:1889年的憲法
第六節 政黨和議會
第七節 外交政策和國際關係
第八節 為了國家獨立,如何不可避免地走上擴張的鬥爭
第九節 自由黨反對派的立場和日本政府內部軍政之間的問題

結論
明治史參考書目提要
西文書目
日文書目
西文雜誌論文
中文論文
日文雜誌論文
日文名詞及成語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