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安藝毛利史(第二章/第五節:投靠大內家)



〔五、投靠大內家〕

  年前為了北九州領地一揆事件而奔波勞碌的大內義興,幾經辛苦敉平動亂之後,在大永四年〈1524年〉五月,親自率領大軍出征安藝國。大內義興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得到分郡守護武田光和支援的櫻尾城主友田興藤。大內軍在岩國永興寺設置陣營,並包圍了櫻尾城,另外派遣嫡子大內義隆以及陶興房率領別動隊二萬餘人,北上攻擊武田光和所在的佐東銀山城〈現今廣島市〉。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安藝毛利史(第二章/第四節:兄弟鬩牆)



〔四、兄弟鬩牆〕

  幸松丸病逝後,家督之位懸空,毛利興元的兄弟之中,只剩下元就以及其異母弟毛利元綱〈又稱相合元綱,因家於相合一地而以相合為姓。以下皆稱相合元綱〉有繼承的資格;在元綱之下尚有一弟,名曰就勝,但自幼已入空門,沒有家督繼承權。按常理說,由年長的元就來繼承家督是合理不過的事,然而相合元綱雖然庶出,但在過往戰役上有出色的表現,在家中亦不乏支持者。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安藝毛利史(第二章/第三節:尼子經久南下)



〔三、尼子經久南下〕

  有田中井手合戰的勝利,大大削弱分郡守護武田家的勢力,另一方面,進一步鞏固了毛利、吉川兩家的友誼。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關於穢多、非人



日本古代封建社會身分制度,有所謂「士農工商」,而在此四民之下,尚有所謂「穢多」與「非人」;前者以屠宰及加工皮革為生,可說是「以血為伴」,基於古代凶穢觀念的影響,人們認為他們骯髒污穢而厭惡他們,而後者則是因犯罪而被剝奪身分,平日做些清潔街道、處理屍體的工作。此兩者合稱為「賤民」。顧名思義,賤民階級的人們處於社會最下層,做著厭惡性工作,得不到社會其他階層的尊重。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安藝毛利史(第二章/第二節:有田中井手合戰)



〔二、有田中井手合戰〕

  多治比元就以二十歲之齡,擔任幸松丸的後見役參與家政決策,在家中的地位大大提升;然而,元就雖為幸松丸之叔,但是論影響力,反不及另一位後見役高橋久光。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安藝毛利史(第二章/第一節:少年時代)



第二章 毛利元就

  室町幕府進入中後期,自「嘉吉之亂」中足利義教被赤松滿祐所害起始,幕府的威信急速下降,社會秩序亦受到破壞。執掌天下大政的幕府將軍,再也無力駕馭群臣,漸漸為勢力雄厚的管領所制,而管領又為他們的家臣所制,地方上的守護和其部下,又為了爭奪利益而大動干戈;只要有一方處於劣勢,另一方便會乘虛而入,下級者取代上位者的情況屢見不鮮,後世人於是稱之為「下剋上時代」。

  應仁之亂過後,京都被蹂躪得殘破不堪,戰火蔓延到地方上,各大小勢力互相兼併,也有農民不滿生活困苦而聚眾起義。這段期間,不少勢力沒落,也有不少勢力冒起。遠在關東的伊豆國,伊勢長氏〈北條早雲〉攻入堀越御所,迫害公方足利茶茶丸,在歷史上嶄露頭角;近畿方面,細川政元發動政變,將軍足利義稙被幽禁,後來逃出京都,四處尋求庇護;而近在中國地區,則有山名、赤松兩家交戰,同時山名家內部亦分裂為政豐、俊豐父子兩派,相互攻伐。室町時期的顯赫大族紛紛走向衰落,逐漸被新時代淘汰......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倭寇 --海上歷史


書名:倭寇--海上歷史
作者:田中健夫 〈翻譯:楊翰球〉
出版社:社會科技文獻出版社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安藝毛利史(第一章/第五節:活在夾縫之中)



〔五、活在夾縫之中〕

  文明五年〈1473年〉三月,西軍總大將山名持豐病歿於陣中,享年七十歲;兩個月後,東軍總大將細川勝元亦以四十四歲的壯年病逝。此後,兩人的後繼者山名政豐和細川政元展開和談,但是亂局並未因此而終結,東西兩軍之中,還有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在京都一帶繼續戰鬥。直至文明九年〈1477年〉十一月,隨著大內政弘收兵回到周防,以及受西軍擁戴的將軍足利義視、義稙父子隨同土岐氏前往美濃國,應仁之亂便告結束。這場動亂,為時十年之久,京都在東西兩軍長期蹂躪之下變成廢墟,至將軍義政隱居後,建築東山山莊,締造新生活文化指標,京都才逐漸回復舊有風貌〈註1〉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安藝毛利史(第一章/第四節:應仁文明之亂)



〔四、應仁文明之亂〕

  嘉吉之亂,足利義教被弒,繼任征夷大將軍的是他的八歲兒子足利義勝,可是才不足兩年,義勝就一命嗚呼了,而將軍之位則由八歲的弟弟足利義政繼任。弱齡繼位的將軍,自然無力駕馭群臣,幕府的統治權威亮起了警號。

  至於毛利一族之中,眾庶家憑著他們既有的領地,漸漸富強起來,對惣領家的態度,也就變得愈不服從。惣領家本來可以依賴幕府來壓抑庶家的反抗,但自從足利義教被弒後,幕府陷入管治危機,毛利惣家靠山頓失,庶家的反抗心態因而旺盛起來。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安藝毛利史(第一章/第三節:移居安藝)



〔三、移居安藝〕

  當毛利一族在越後國佐橋莊發展的同時,毛利經光派遣了家臣到安藝國吉田莊進行管理;而跟長崎家攀上了緣的毛利時親,在不久之後被任命前往京都出任「六波羅探題」〈註1〉評定眾,並得到河內國加賀田鄉二百貫的領地,加上安藝國吉田莊一千貫領地的安堵,以及繼承自父親的越後國佐橋莊南條的二千貫,所領共有三千二百貫。其後,時親一直在京都擔任評定眾,直至北條高時執政時期,幕府政績愈益敗壞,時親心灰意冷,辭去六波羅評定眾一職,隱居於河內國加賀田鄉。這段期間,與吉田莊的領主京都祗園社的領家花山院達成「下地中分」的協議〈註2),將吉田莊分成兩半,南半的豐島、竹原兩鄉歸領家方〈花山院〉,北半的吉田、麻原兩鄉則屬地頭方〈毛利〉。

  元德二年〈1330年〉,毛利時親把艱苦經營了六十年的領地分給子孫們。早在元亨三年〈1323年〉前往吉田莊經營的嫡孫毛利親衡〈1306-1375〉,得到吉田莊吉田、麻原兩鄉的地頭職,另加越後國佐橋莊南條七百餘貫的領地;而南條餘下的約一千三百貫領地則分配予庶出的子孫。時親的長子貞親,則繼承河內國加賀田鄉二百貫的領地。

  然而,隨著幕府的敗壞,毛利家的家業也走向下坡。元弘三年〈1333年〉五月,新田義貞率軍攻下鎌倉,北條高時於東勝寺自刃,鎌倉幕府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