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安倍晉三將會辭任首相


前陣子才刷新連續任職最長日數記錄的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今天傳出辭任的意向。

 

根據新聞報導,安倍辭職的原因是身體狀況惡化,早前亦曾傳出吐血就醫的消息,相信情況不樂觀。其實這不是他第一次身體出狀況。他第一次首相任期(2006年9月26日—2007年9月26日)也是因為健康問題而提早結束,突然辭職的消息在當時很轟動。從2012年起再任至今的安倍,還未遇到強有力的對手,卻仍是敵不過健康。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長州馬鹿

憶起當初宣布拙作《幕末長州》成書時,有些朋友表示十分期待(因為銀魂的關係?),也有朋友戲稱長州馬鹿。我一時語塞,對近代史不熟的我,對這一謔稱的由來不甚了解,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翻查了資料,發現這個謔稱出自豐田副武口中。豐田副武是海軍軍人,太平洋戰爭期間先後擔任海軍大將、吳鎮守府司令長官、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海軍總司令長官等等,也曾是海軍大臣的候選人物。

 

據說他很討厭長州,但我找不著出處。如果從海軍的角度看,憎恨代表陸軍的長州似乎不難理解。也有一個說法,指海陸兩軍素來不睦,海軍內部常以「馬糞」、「けだもの」(野獸)稱呼陸軍,換句話說這並不只是豐田副武一人的想法。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本多與大久保的政爭


關原之戰結束到大坂之陣消滅豐臣家期間,就像多數大名一樣,德川家內部也發生過一系列家臣派系鬥爭,而格局之大,比其他大名御家騷動有過之而無不及。

故事先從慶長十年 1605年) 德川秀忠繼任征夷大將軍開始講起。

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僅二年後便傳位給德川秀忠,自己則隱居駿府城。德川家臣團因此分成兩組,一組跟隨德川家康,這裡姑且稱為大御所派,一組留在江戶輔助德川秀忠執政,姑且稱為將軍派。兩派核心成員大致有:

大御所派:本多正信、本多正純、金地院崇傳
將軍派:大久保忠鄰、青山忠成、內藤清成

當中本多正信留在江戶,參與幕政,同時兼具監督的角色。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日本為何沒有出現易姓革命?


對研究中日歷史的朋友來說,這是無可避免的問題,在我的腦袋裡也曾迴旋過千次萬次。早前在臉書專欄看到這個題目,想在這裡簡單記錄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所謂易姓革命也不是真的革命,只是政權的交替,一個家族取代另一個家族而已,並沒有涉及國體的變換。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導者》


書名: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導者
作者:伊藤之雄 (翻譯:沈藝、梁艷、李點點)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伊藤之雄教授專研日本近代政治外交史,著作甚豐,繼早前《伊藤博文》和《明治天皇》獲翻譯成繁中版推出(兩本都是廣場出版),這次輪到這一本著作,不過是由大陸的出版社推出簡中版。期待有更多伊藤教授的著作翻譯出版(個人私心希望出版他的《原敬》和《元老西園寺公望》,不過二人在華文世界名氣不高)。

說回這本書。「元老」二字是含義矛盾的名詞,它指的是資歷最深、對政府有貢獻的退休功臣,通常超然於一眾現任高官之上,對政治仍保有極大影響力,這個定義放在日本近代史的環境裡也沒有不同,「元老」具體指的就是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縣有朋、井上馨、松方正義、西鄉從道、大山巖、西園寺公望這幾個人(他們不是同一時間出任元老)。除了西園寺公望是後期的元老之外,其他幾人都是明治維新的大功臣,尤其在制定憲法和主導國家運作方面,從明治政府成立以來,他們都是核心人物,擁有超然地位。舊日本憲法中,首相(即內閣總理大臣)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眾議院多數黨黨魁擔任,而是經由特定人士向天皇舉薦,再由天皇下詔令候選人組閣;而元老的主要作用,便是奉答天皇的諮詢,商定繼任首相人選,並輔助天皇處理政治問題,以防天皇干涉政治,蒙受不必要的威信危機。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DSE試題風波之我見

(不太想評論時事,恐惹爭執,但事關日本歷史,忍不住吐一兩句。)

上星期發生的香港DSE試題風波愈演愈演,事緣世史科試卷一道以二十世紀初期中日關係為背景的題目,被質疑立場偏頗、具引導性、傷害民族感情等等。相關新聞及進展,請各位自行上網搜索,這裡不再贅述。

「『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很多朋友提出,那種提問方式從前已有,不是新鮮事,而政府刻意在這個時點發聲,無疑是政治炒作,搶回話語權。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幕末長州》讀者評語

也許是我太閒了,不時上網搜尋一下讀者對拙作的評語。找到的評語只有兩三篇(證明拙作不太吸引),其中有一段是來自大陸讀者的: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近代朝鮮與日本》

書名:近代朝鮮與日本
作者:趙景達 (翻譯:李濯凡)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談到十九二十世紀帝國主義下的近代化東亞國家,第一個必然想到的便是中國,其次便是日本。一個是正在衰落的文明大國,一個是正在成長的小國,彼此互相學習和衝突,然後各領風騷一百年。

相對來說,朝鮮半島的近代化進程,甚至說整個韓國史往往被華文圈讀者忽視。筆者在十多年前,約莫大長今上演的時候,拜讀過簡江作的《韓國歷史》,那是五南圖書出版的大部頭通史書,往後就不再看到有韓國歷史專書出版。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讀書雜談(一)

近年華文出版界翻譯了很多日本史著作,不論日本的或是歐美的,出版社都捨得花錢購買版權和請專家翻譯,甚至還就地湧現了一批原創寫作的作家(小弟有幸敬陪末座),日本史的閱讀推廣可說是十分積極和熱鬧。

我當然不可能每一本都會讀遍,比較熱門的書,不管是學術的還是科普類的,台灣的抑或大陸的,我都會拜讀。

可是並不是每一本都是好書,有些非歷史學者所出的貌似科普的書,堆砌一些似是而非的歷史觀點,很容易害讀者走錯了方向。

以下拿《藏在地形裡的XX史》裡面毛利家的部份做例子(不想透露全名,我想大家都是聰明人,應該知道我說哪一本)(笑)。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應仁之亂》

書名:《應仁之亂》
作者:吳座勇一 (翻譯:康昊)
出版社:遠足文化

要寫這書評實在很費心思,因為這明明是很耳熟能詳的題目,但內容卻是十分陌生。書中除了幾位足利將軍和細川、山名等大名角色,其他登場的人物名字我幾乎都沒有聽過。讀完一遍,我又把初初登場的人物和事件都忘光了。

這本書可是在日本創下四十七萬冊的驚人記錄。到底有何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