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從幕末到明治》



書名:《從幕末到明治》
作者:佐佐木克 (翻譯:孫曉寧)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香港台灣的出版界鮮少出版這種學術著作,除非找日文原文書,否則只好寄望內地的出版物。

作者佐佐木克教授是近代史的泰斗。這一本是他晚年集大成的著作——該書寫於2013至14年,佐佐木教授當時正受病痛折磨,在2016年病故),也是他最後的作品。

從封面和目錄便明白該書的敘述範圍從黑船來航(1853年)到大日本帝國憲法實行之年(1890年)(有關明治維新的年份界限有多種說法,有機會再介紹)。作者開宗明義以「舉國一致」和「改正條約」作為全書的關鍵字,仿佛說明幕末的紛擾動亂,只不過是為了釋除分歧,尋求一致的合作道路,透過改正條約來洗刷黑船來航帶來的屈辱。

佐佐木教授提出維新志士(作者刻意不使用「倒幕派」、「公武合體派」等用語,但為了行文方便我只能用維新志士來統稱)不只對幕府和德川慶喜的獨斷感到失望,對於進退失據且態度傲慢的朝廷也一樣失望,所以維新志士不只是利用朝廷來推翻幕府,而是連腐敗的朝廷都一併翻新,創造一個全新的國家。

他還認為薩長盟約和王政復古政變都不是以倒幕為目的,引用西鄉隆盛的說話,幕府會自然倒台,不用刻意推翻。這一點筆者不敢苟同,王政復古大號令確實撤銷了將軍的職銜,德川慶喜也透過辭官納地將政權交還天皇,但幕府的架構仍在,西鄉隆盛在劣勢下挑起紛爭(鳥羽伏見之役),難道不是以消滅幕府殘餘勢力為目的?如果新政府軍願意向奧羽越列藩同盟釋出善意,又怎會有會津戰爭的慘況?

在書中教授又不免俗套搬出伊藤博文在出使美國時發表的著名演說,即維新政變過程中不流一滴血便成功轉移政權,是世界罕見的例子。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可是按全書的主軸來看,明治維新的國家為了改正條約、洗刷屈辱的過程,那麼整個政變的本質就變成正面的、進步的,相反任何反抗維新政府的人物或組織都是反動的。這樣的論調就未免有失客觀。

又可能是教授身體狀態不佳的緣故,後面介紹維新的部份過於簡略,將1868到1890年的歷史濃縮成一個章節,省略了諸如戊辰戰爭等許多重要事件,征韓論和明治十四年政變也只是寥寥數句帶過,實在美中不足。

要說優點的話,作者畢生致力於史料解讀,確有他的獨門見解,這在書中已展示了功力。例如他認為散見於諸多史料的「攘夷」一詞,並非只有武力排除外國人的意思,而是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涵義。有很多概念我們早有先入為主的定義,但教授建議讀者先拋開這些成見,多接觸史料,對該段歷史才會有不同的見解。這亦是我們好史者必須具備的素養。

目次

1 屈辱的啟程(18531859
2 尊王攘夷運動(18601863
3 漸行漸遠的舉國一致(18631865
4 為了日本的復興(18651866
5 新政府的創設(18661867
6 明治國家的課題(18681890
后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