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維新人物秘話(十二)佐藤信淵、會澤正志齋

會澤正志齋

佐藤信淵的名字,經近年來多本華文書籍的著墨,愈來愈為人所知,他大半生主張對外用兵,宣揚國威。首當其衝的便是日本的近鄰中國,佔領中國後,再向南洋進兵,在佔領地實行神道教化,使全世界人民共同淋浴於天皇的聖光之下。他的思想獨樹一幟,突破時人的思考界限,比起明治以降的海外擴張,還超前了大半個世紀。大正昭和時期著名右翼思想家大川周明在其《大東亞秩序建設》第一篇就寫道:「如果我寫日本近代史,我將首先從敘述佐藤信淵的思想開始。因為在這位偉大學者的靈魂中已經孕育了新日本非常具體的姿態。」可見佐藤信淵開啟了後人思想領域的大門,對明治以後的新日本影響極巨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位主張積極擴張的思想家,在晚年其想法經歷了根本上的轉變。

 

促使他改變想法的關鍵是發生在中國的鴉片戰爭。莫卧兒(印度)與滿清先後遭受英國的蹂躪,使他認識到西方與東方的實力差距,養尊處優已久的日本必須充實武備以強,方能抵抗西方的侵略。他在八十歲的時候(嘉永二年,1849年)寫下《存華挫狄論》,不再主張侵略中國,而是「保存」中國,日中兩國合力對抗西方。他在世期間尚未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還沒展開瓜分中國的競爭,但佐藤信淵已洞見日中兩國共同面對的危機,向國民發出警世箴言。他在《存華挫狄論》所表達的思想,亦是後來亞細亞主義的濫觴

 

同樣活躍於幕末的會澤正志齋,也經歷了思想上的轉折。

 

生於水戶藩並身為藩校彰考館總裁代理的會澤正志齋,在文政八年(1825年)曾撰寫過被志士們奉為聖典的《新論》。當時因發生英國人在常陸大津濱上陸事件,激起領內人民守衛國土意識,遂有會澤所撰的《新論》,以及幕府推出異國船打拂令的政策。書中除了提倡國防及教育等各種改革之外,還主張明正君臣倫理,以天照大神的子孫(天皇)為尊的國體統一論。簡而言之,「尊王攘夷」是會澤《新論》的思想核心,該書雖然被禁止公開刊印,但仍吸引許多青年志士爭相抄寫傳誦,連遠至長州的吉田松陰和久留米的真木和泉也都受其影響。

 

會澤正志齋和他的主君德川齊昭致力改革,卻因得罪藩內的保守派而遭到貶謫。

 

三十多年後的安政五年(1858年),先後發生了井伊直弼違勅調印及戊午密勅事件,後者乃朝廷繞過幕府,直接下達勅詔給水戶藩,因而被幕府要求歸還勅詔。水戶藩內就是否歸還密勅一事分裂成兩派,反對者以尊王論為根據,拒絕歸還密勅,甚至聯群結隊前往堵截還勅的藩士,結果雙方爆發衝突,有所死傷。

 

過去提倡尊王攘夷並受志士擁戴的會澤正志齋,這時已經七十七歲,他贊同歸還密勅,並反過來指責藩內激進反對派的做法已超過御三家家臣的本份,恐怕會招致幕府的報復;四年後的文久二年(1862年),八十一歲的會澤正志齋向一橋慶喜呈交《時務策》一文。文中強調「鎖國並非祖法,只是島原之亂後幕府祭出的措施」,不但不再提倡攘夷,反而極力主張開國,避免與世界各國為敵,使日本陷於危機。

 

這三十多年來,兩三個世代全國無數志士曾受會澤的尊王攘夷精神所感染,可現在會澤一反過往立場,站在保守一方批評尊王攘夷派,焉能不激起尊攘志士的憤慨。他們鄙視會澤、唾罵會澤,說《時務策》是耄碌愚者的作品。會澤一手教育出來的尊攘志士早如脫韁之馬,無法約束,奔向極端之地。

 

在尊攘運動如火如荼的文久三年(1863年),會澤正志齋在水戶藩自宅黯然長逝,終年八十二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