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有關中世農村社會(二):莊園公領制下武士階層的崛起



莊園的出現,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貴族和寺院搶奪荒地和新地,招人耕種,自己坐享其成。一般莊園不是私人物業,國家仍有權在莊園範圍內部份田地徵收官稅,調物則歸莊園擁有,只有一些大貴族大寺院,他們擁有特權,不需繳納年貢給朝廷(稱為不輸之權),朝廷的官僚也不能進入他們的莊園(稱為不入之權),所以他們積蓄大量財富,也不受朝廷約束。但當時這種極端情況在十二世紀以前並不常見。因為莊園圈有大量田地,需要人手耕種,那些不堪苛捐雜稅的浮浪人,乾脆索性逃入莊園,受貴族和寺院僱用,以此逃避國家剝削。雖然莊園制也是一種剝削,但至少莊園能保障他們有田可耕。

土地被莊園化,加上百姓逃離家園,朝廷收入急劇下降,為了挽救財政,於是在畿內設敕旨田(公營田),保障土地免於莊園化,並招人耕種,從中獲利,承和一年(834年)針對畿內班田從六年一班延長到十二年一班,望能吸引農民復耕,只要百姓回歸田園,政府就能掌握戶籍,租庸調制才能運行下去,但班給田始終屬於政府財產,農民還是傾向耕種墾田,莊園還是持續擴大。

朝廷的補救措施不只於此。除了畿內地方推行敕旨田,地方上也推行負名田堵制。地方國衙會招請當地田堵(富農)耕種公田,任其自由經營,國衙只從中收取租物,但跟班田制一樣,經營權是有期限的,而且田堵跟國衙常有衝突,導致田堵不想再經營公田,故意荒廢田地,或寄託於貴族,貴族乘勢侵佔這些荒田,藉著開發荒地為名,擴大莊園範圍。

作為朝廷地方政府的國衙也不是省油的燈,這些朝廷任命的國司或者次一級的郡司,本身對朝廷承包一定額度的租稅,對農民則自由操控稅率,利用這個差價賺取收入,並利用這些多餘租物進行高利貸活動(稱為公出舉),謀取暴利。所以百姓逃散,荒田處處,國衙也有部份責任。

延喜二年(902年),藤原時平推行莊園整理令,禁止貴族搶購百姓田地房產,禁止貴族佔據山林大澤等自然資源,但成效不彰,百姓逃亡之事仍然不斷發生。

因為藤原時平本身就是大莊園領主。在他之後,國家就再沒有實行班田制的記錄了。

而隨著藤原氏的得勢,朝野內外更多人想巴結藤原氏,希望依附藤原氏,自己也沾一點利益,這些人也把自己的田地作為禮物寄進給藤原氏,於是藤原氏毫不費力地積存大量莊園土地。在藤原時平身故的一百年後,攝政的藤原道長,位極人臣,三名女兒分別嫁給三位天皇,是個歷史記錄,《小右記》歎曰「一家立三后,古今未曾有」,他帳下的莊園自然不會少。所以他有一流芳百世傳耀千古的名句:「この世をば わが世とぞ思ふ 望月の 欠けたることも なしと思へば」,意即整個世界就像為我而生,如同滿月一樣,再沒有不足的地方。大有人生如此夫復何求之慨。

貴族和寺院的莊園愈來愈多,遍及全國各地,他們坐鎮中央,自然無法親自管理,於是委任家臣為莊官,到現地管理莊園,督促農人交稅和徵收稅項,。莊官管理的莊園地,與地方國司(律令制下每一分國的司長,原本由中央官僚擔任)管理的公領地,原則上是河水不犯井水,實際上則如上述負名田堵制,國家的公領輾轉落入莊園領主手中。而莊園的擴張,直接使朝廷收入大減,但與班田制情況不同的是,朝廷尚可透過法令誘使百姓回歸田地恢復生產,但對於貴族和寺院的特權卻無可奈何,因為損害貴族和寺院利益,政治代價太高,所以只好放任自流,而敢這樣做的勇士,我們知道後來有後醍醐天皇,但他的建武新政嚴重損害武士利益,下場自然不好,道理就在此處。可見自從藤原氏掌權以來,到武家政權出現,天皇權威一直旁落,自有其原因。

我們已知道全國田地大致分為公領地和莊園地,而莊園地也不是全屬藤原氏一家(就算藤原氏內部也分成幾十支庶流),公領地和不同家族或者寺院的莊園有時毗鄰而居,久而久之,自然會有邊界的爭執。於是莊園領主聘請專責軍事的下級貴族,到現地守衛莊園,或與鄰居協商解決紛爭,這些下級貴族本來在都城過得不甚如意,但成為貴族和寺院的家臣,馬上升價十倍,在地方上橫行無阻,這就是武士的濫觴。

當時的土地關係大致如此(可按圖片放大):
 
平安時期初,天下相對太平,天皇有更多精力去做人,導致皇室成員愈來愈多,已經被莊園侵蝕了收入的朝廷,難以供養龐大的皇室團隊,只好將部分皇室降為臣籍,最有名的可數嵯峨源氏、清和源氏以及桓武平氏。當然降為臣籍的皇室不只這三位天皇的兒子,其後各代天皇的子孫同樣包含在內。這些被降為臣籍的皇子皇孫到哪裡去呢?朝廷養不起他們,只好自食其力,其中有部份就成為上述貴族和寺院的「莊園打手」,在地方上找尋第二人生。

這些皇胤雖然在朝廷裡沒有甚麼地位,但是到了地方村落就是十分尊貴的賓客。他們既是莊官,又是武士,比起在京都養尊處優的大貴族大寺院,他們更緊貼日常實務,與農民有更緊密的聯繫,於是逐漸培養自己的勢力,組織郎黨(由有力農民組成),而這些地域武士集團的領袖,有一個雅號叫做「棟梁」。

這些莊官武士,理論上仍是貴族和寺院的屬下,莊園的年貢仍然會落入貴族和寺院這些領主手上,但莊官武士有的是武力,他們平日勤練弓馬,一身武功用在解決地方衝突和侵略戰爭上面,因此受莊園領主重用,甚至被提拔出任檢非違使等警察職位。另一方面,這些莊官武士會糾合地區內的同族,組成武士團,例如河內源氏、甲斐源氏、伊勢平氏等等。發生在十世紀的平將門之亂,就可見這些武士領著自己的部曲互相攻打,而當時距離皇胤降為臣籍僅二百年左右(平將門的曾祖父高見王便是親王的兒子,前後不過四代而已),可見武士階層的崛起相當快速。

武士團成為大貴族的私家軍隊、爭權奪利的棋子,兩大武士集團——源氏和平氏,也因此走上對立、對決之路。平安時期因為對抗藤原家的專政,天皇遜位後另立院政,朝廷因此有藤原家把持的天皇,以及院政的上皇(或法皇),亦因此常有皇位之爭。皇位之爭又牽涉貴族的利益,導致貴族內訌和衝突,既然有衝突就有武士登場的舞台。十二世紀中葉爆發的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大致上都是這種性質。由於武士團是皇室貴族間鬥爭的力量,所以具有影響力,足以決定一方生死,已不是當初降為臣籍時那般無關重要。

保元、平治兩亂的結果,就是平清盛的得勢。那時候的平氏一門,幾與大貴族無異,壟斷朝廷高職,獨佔日宋貿易,也佔有大量莊園(多集中在西日本),富貴聚於一身,《平家物語》裡他們囂張宣稱「非平家者,皆人非人」,霸氣程度比藤原道長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平清盛死後不久,平家就被關東武士源賴朝一族消滅了。源賴朝於1192年就任征夷大將軍,開創鎌倉幕府(一派說法認為1185年朝廷批准全國設置地頭守護為鎌倉幕府之始)。這段歷史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毋需贅述。

但值得注意的是地頭和守護制度。這是影響整個中世政治和社會的制度,不能略過不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