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日本為何沒有出現易姓革命?


對研究中日歷史的朋友來說,這是無可避免的問題,在我的腦袋裡也曾迴旋過千次萬次。早前在臉書專欄看到這個題目,想在這裡簡單記錄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所謂易姓革命也不是真的革命,只是政權的交替,一個家族取代另一個家族而已,並沒有涉及國體的變換。

很多人首先都會想到,日本的天皇長時間沒有實權,所以不是爭權的對象。這不是沒有道理,我們看到南北朝兩統更迭,正是皇權高漲時期;中世幕府主政時代,爭的都是將軍之位,到將軍無力之時,轉而爭管領之位,到管領無力之時,爭的是大名之位、守護之位、守護代之位‥‥‥不過,這些是同時發生的,或者時間上有重疊,像足利將軍家,就算大權旁落在細川家,也不能走出奪權的漩渦,他們反而成為細川家爭權的棋子,因為儘管是比拳頭大的時代,但亦要顧及名份,足利雖然無權,卻是利之所在。

然而這些武家爭權行為,只屬於同家族內部的爭鬥,儘管父系和母系都有參與的資格,卻鮮有家族以外的人參與,譬如細川政元三位養子的爭亂,參賽者都是細川家人,決不會有他家的人加入。換言之,外人是不能「合法地」爭奪他家家督之位,除非——也是唯一方法——用過繼的形式,成為家族中人。

而天皇是更奇特的存在,他沒有姓氏,也不會接受皇族以外的人入嗣,即使是外戚藤原家,也決不能成為天皇。天皇地位的競爭者,只有他自己的近親,例如院政時期的治天之君——上皇或法皇。到底是甚麼時候有這種血統意識,我沒有研究過。

但是且不說這些「外人不能奪位」的不明文規定,日本又有沒有發生易姓革命的內在條件呢?

首先要搞清楚中國那種易姓革命的理據。

中國早在遠古已實行家天下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形成專制主義。先秦儒家有兩種方法來制衡君主:一是放伐論,為驅逐暴君提供理據,二是內聖外王,要求君主修善人格,以仁德治天下。後來又發展成天人感應說,謂君主之上有個人格化的天,上天主宰了大自然和人事的規律,包括君主的操守,按君主的善惡而降下祥瑞或是災禍;同時新王的登基必然是受命於天。即是說,只要君主失德,上天便會降下災禍,而讓新王登基,施行仁政,則可使風調雨順。而讓新王登基的方法,說白了便是推翻政權。換言之,儒家將天候災祥都歸因於君主的個人品格,將君主的個人品格聯繫到國家興亡。推翻政權雖然是對國家不忠的行為,但若是為了拯救天下百姓,那就是名正言順了。

題外話,常常聽人說儒家強調忠君愛國,淪為強權愚民的工具,但所謂君為臣綱的主張,本來是法家提出的,是有漢以後才成為儒家的東西,而到了宋明新儒學將它變本加厲。先秦儒家原本強調的是個人的修為,強調施行王道仁政的必要,甚至孟子也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主張都是指向君主,從來不是教導無知無識的百姓如何服從君主的統治。

日本人自古以來信奉萬物有靈論,相信世間萬物都有靈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神祗都被賦予人格,同時受儒家學說影響,引入天道的概念,把原始神話中的天照大神視為天道(後來也將天照大神格義為佛教的大日如來),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是世間萬物興衰的主宰,他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他的品格也是無可置疑的。日本人也不會將天災異端歸咎於天皇個人的失政失德,而是將它視為含冤而死者的報復,最有名的例子是菅原道真:他死後,醍醐天皇的皇子保明親王暴斃,清涼殿受雷擊,當場劈死了幾名朝廷官員,醍醐天皇受到驚嚇沒多久就駕崩了,但時人只是視它為道真怨靈作祟,而不是怪責醍醐天皇誤信讒言,事後的補救方法也不是讓天皇引咎下台,而是修建天滿宮鎮壓怨靈,追贈道真為太政大臣。天皇從來不需要被問責,從上古的神武天皇到現代的昭和、平成天皇,沒有一個因罪下台。天皇的善惡並不會影響到國家興衰,而更多時候是底下的臣子肩負國家興衰的道德責任(後來也順便肩負了政治責任)。

再加上日本古代的「職」,是同一家族世代相傳的,家業意識非常重,甚至往往具有排他性。律令時代以前的部族社會,已有按家族分工的傳統,例如弓削氏是製作弓箭的部族,舂米氏是負責舂米的部族等等。大和政權各豪族也是世襲的,作為首長中的首長的天皇,有神話加持,自然也是世襲的。於是,耕田的人世世代代都是耕田,插花的世世代代都是插花,捕魚的世世代代都是捕魚,製作皮具的世世代代都是製作皮具。除了戰國時代,日本一直都是社會流動性極低的國家,到了江戶時代,即使社會有了規模,要轉職也不是容易的事,常有非長子過繼到別家,但有時也得看有沒有才能足夠繼承對方的家業。只有直到近代文明開化,人們才有憑意願和能力選擇職業的自由,而唯獨天皇,不管意願如何,不管能力如何,是永遠不能轉職的。

「天皇」這個概念的宗教性質大於政治性質,天皇的角色在民眾心中早已定型,於是臣下儘管敢於挑戰天皇權威,放逐天皇(例如承久之亂),卻終究不敢取代天皇;或者臣下往往擔任天皇的替死鬼,為天皇承受罪責。日本政治思想沒有發展成虛位元首的放伐論,只有針對實權者的放伐論,以至於沒有人會對天皇的品格有所要求,這也許是丸山真男所說的「無責任體制」的其中一面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