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明治維新 VS 洋務運動


前幾天看到朋友一則帖文,說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中國可以跟西方平起平坐嗎。我的看法跟大多數朋友一樣,都認為不太可能。中國帝王封建制度行了二千年,實在根深柢固,封建官僚都是讀書人,他們首先學習的是儒家道德,而不是經世致用的學問,而且很多都是寒窗苦讀,當了官後卻是以自家利益為第一考量,參與了集體剝削的行列,即使上層有改革的方案,下層卻沒有貫徹實行的決心。沒有外國先進技術衝擊國家根本,令全國上下感受到滅亡的危機,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明朝即使沒有滅亡,延續到十九世紀,也只會跟滿清一樣命運。

我朋友的回答比我專業得多,可惜無法在這裡一一為大家分享。

但這讓我想起之前寫過的一篇舊文,比較明治維新成功和洋務運動失敗的深層次原因。為甚麼日本可以,中國不行?相信很多研究歷史的人都曾思考過這問題。以下是我個人淺見,各位有興趣的可以賜教:

1.      幕末時天皇與幕府分權,天皇有最終決定權,但各藩的內政事務他沒法干預;掌握實權的幕府也在連串施政失誤後失去各藩的忠誠和信任讓各藩有藉口聯合朝廷推翻幕府大清則在中央集權下皇帝和慈禧握有生殺大權,兩人卻反目成仇,陷入二元對立,而底下保守派阻撓和官僚貪污成風左宗棠和翁同穌不肯撥款給李鴻章實行改革唯一有力量動搖清廷的太平天國則在內鬥下削弱力量其他百姓也無能力反抗或推翻清廷。

2.      日本是島國,各藩都得面對海上外國軍艦的挑戰避無可避,各藩鎮上至藩主下至百姓,憂患意識極重,每天都得防備外國人入侵必須積極尋求自強之路大清朝廷則幅員廣闊英法聯軍打到北京皇帝可以避走熱河未能切身感受危險性

3.      日本有神國包袱,但神國思想沉浸在生活文化中,變成一種民族信仰,加上名譽觀驅使他們不屈服於外夷,所以不管尊王或佐幕,在對外事務上都能團結一致,要不使日本富強與外國平起平坐,要不亡於外國全員玉碎,而不會獨善其身或者通蕃賣國;中國則有天朝大國包袱,輕視外國,而管治階層食祿於民,不事生產,士大夫階層務於儒家科舉,被他們自己的尊嚴和既得利益所困,不敢起用經世致用之大才,阻塞升遷之道,他們本身對工藝不甚重視,對外國事物較為抗拒頂多只取用外夷技術的皮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4.      日本跟英國有過硬仗,亦成功限制外國在日本的商業活動,日本能保住自己的收入來源不受外國控制;大清在軍事上連敗,讓外國操控著關稅收入來源,喪失了經濟自主權。

5.      日本江戶時期興辦教育,全國人民識字率超過九成,讀書並不是為了仕途晉升;大清農民識字率極低,讀書人終生學習四書五經,讀書只為進入仕門,對世務一竅不通,後來儘管有有識之士企圖利用西方知識實行改革,卻又為保守官僚處處阻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