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日本古典文學與翻譯



除了日本歷史書籍外,筆者也喜歡看各類日本小說,從村上春樹、東野圭吾、山岡莊八、太宰治等等,乃至古典日本物語小說,我都會看。可能因為自己修讀翻譯學的關係,我讀的時候,會注意譯者的文筆多於注重劇情,看譯文是否通順以及能否帶出情感。遠流出版的《伊達政宗》八卷(山岡莊八著,趙文宇譯)是我最欣賞的譯作,他的文筆,冷靜含蓄,隱含一絲絲無奈,挺能反映主人翁伊達政宗沒能爭奪天下的遺憾。這套小說是我十七年前讀的,是我進入日本戰國史這範疇的入門作品,此後讀過各種小說,還找不到比他優秀的譯作。

年前自己也曾嘗試翻譯山岡莊八的《毛利元就》(共二卷,目前沒有中譯版),不過動起筆來才發覺真的不容易。平時講話寫字,順口而出,龍飛鳳舞,不需太多思慮和編排,但翻譯別人的文字,受限於原文句子結構和詞彙意義,發覺能使用的字詞往往有限,不敢隨意選用字詞,以免偏離作者原意。不去試筆,是不會知道自己的中文程度原來有這麼貧弱。

然後我很努力去讀其他翻譯作品。西方小說的譯作是不用說的,質素太參差,歐化句子甚多,這點不用說。最近看上了古典物語,尤其是豐子愷翻譯的幾套作品,《竹取物語》、《落窪物語》、《源氏物語》等等,終於找到可以模仿的對象。

豐子愷的文字,確有古典的味道,寫情寫理,皆是流麗可觀,毫不含糊,頗能襯托小說的時代背景,令人一看就知道是古人作品。最厲害之處,莫過於他對詩歌和典故的翻譯,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要逐一查找詩歌和典故出處,並不如我們想像般容易,更有一些藏在文字裡的隱喻、雙關等等修辭,沒有深厚的原文文字功力,絕對會譯錯。至少我讀過的現代文人所寫的書籍或文章,文字都沒有比他優秀,不是語病甚多,便是愛用生僻字詞,佶屈聱牙,但與語境格格不入,畫虎不成反類犬。就論翻譯而言,精通原文的人未必能用流暢準確的文字譯出來,而精通兩語的人,也未必長於解釋典故。上一輩的文人,也許有學習文言尺牘的關係,詞彙比較豐富,文字功力深厚,也有踏實的學術修養,我們這一輩人自歎不如。我們若果多讀這些大師作品,盡量吸收他們的文字精華,豐富自己的詞庫,才會受用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