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維新人物秘話(十四)立石斧次郎

 


在交通和資訊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異國人一無所知,往往抱有一種奇妙的想像,尤其是孤懸海上、相隔萬里的日本和美國,彼此不相往來,更是如此。在日本與美國首次接觸(黑船來航)之後,日本人的繪畫中,便把培里畫成猙獰扭曲的面貌,仿似日本傳統妖怪「苧績」一樣。隨著接觸日益加深,兩國人民對對方的印象也隨之變化,出現在日本繪畫中的美國人,也變得「紳士」起來。


萬延元年(1860年)幕府出使美國,出現在美國人面前的日本使節,畜著髮髻,配著長短雙刀的形象,對美國人來說無疑是新鮮的。那是日本自從兩個半世紀前支倉常長的慶長使節團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出國。那也是美國民眾第一次與日本人接觸。


使節團當中有一個人特別受美國人歡迎,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陣旋風。他叫做立石斧次郎(1843-1917)。


立石斧次郎是旗本小花和家的次子,自幼跟隨舅舅立石得十郎學習荷蘭語和英語,並隨舅舅一同到下田美國公使哈里斯處精修英語。安政五年(1858年)進入長崎英語傳習所,翌年成為神奈川運上所(稅關)見習翻譯。


命運的轉折點很快降臨在這位不足二十歲的年輕人身上。萬延元年(1860年)幕府派出使節團前往美國以交換條約,立石斧次郎與舅舅得十郎以無酬見習翻譯的身份隨行。斧次郎在船上到處跑,與美國水手建立了深厚友誼,美國水手都給他取了「Tommy」的暱稱——取自斧次郎幼名為八的「為」字日文發音「タメ」的諧音,也給他取了一個諢名「ピーピング・トム(Peeping Tom=偷窺狂)」——取自古時候有名的Godiva夫人為民請命的故事,似是取笑斧次郎在船上到處蹓躂偷瞄的意思,又或是以「Tommy」的暱稱諧音來戲弄他。


相比肩負政治任務、正經八百的幕府使節,美國人更愛陽光煥發、朝氣勃勃的少年斧次郎。他一登陸美國,就馬上成為美國人的焦點,所到之處,無不招引大批婦女「朝聖」,為求一睹偶像丰采,斧次郎還會給粉絲製造驚喜,炒熱氣氛,甚至有妙齡少女為了與斧次郎見面,直接到其下榻的飯店,躲過保安的守衛,企圖直闖斧次郎的居室,因而造成騷動。有留美德國音樂家Charles  Grove創作了一首舞曲“Tommy Polka”來記錄當時斧次郎掀起的旋風:


Wives and maids by scores are flocking round that charming, little man, Known as Tommy, witty Tommy, Yellow Tommy, from Japan.


斧次郎回國後,開辦英語塾教授英語。他的學生當中,有後來成為三井物產掌櫃益田孝、津田塾大學創辦人津田梅子的父親津田仙等等。


戊辰戰爭期間,為了避開新政府追查,便改以遠祖的苗字長野氏為名,明治四年(1871年)再改稱長野桂次郎,同年獲准以翻譯身份隨同岩倉使節團出使美國。但這時候距離萬延使節團訪美相隔了整整十一年,美國和日本相繼經歷了南北戰爭和明治政變,斧次郎其人也步入中年,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這第二次訪美,斧次郎早已被人遺忘,無法再掀起「Tommy小旋風」了。


此後斧次郎歷任北海道開拓、夏威夷日本人移民監督、大阪控訴院翻譯等稱不上重要的職位,退休後在伊豆隱居,直到大正六年(1917年)逝世。


#立石斧次郎

#使節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