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防長大內史(第一章:大內氏源流考)



  現今普遍認為大內家是朝鮮半島百濟國琳聖太子的後裔。一般說法,指琳聖太子是百濟國聖明王的第三子,在推古天皇十九年(611年)渡海前往日本,並在周防國佐波郡多多良濱(現今山口縣防府市)登陸。傳說琳聖太子渡日前三年,周防都濃郡鷲頭莊青柳浦一棵松樹上空,有大星七日七夜閃爍不息,預示將有百濟國王子來訪,果然三年後便有琳聖太子到訪當地,於是居民建立神社祭祀這顆大星,並將當地改稱為「降松」,即大星降臨之意。「降松」即現今山口縣下松市。

  後來琳聖太子前往攝津國拜見聖德太子,獲聖德太子賜姓多多良,並獲周防國吉敷郡大內村(註1)(現今山口縣山口市)作為賜邑(《言延覺書》、《大內多多良氏譜牒》);也有一種說法是琳聖太子在日本定居後,以故國之名為姓(近藤《大內氏實錄》)。然而平安時代編成的《新撰姓氏錄》〈諸蕃新羅任那〉一項則記載「(山城國)多多良公出自御間名國主尓利久牟王也,天國排開廣庭天皇御世投化,獻金多多利久乎居等,天皇譽之,賜多多良公姓也。」天國排開廣庭天皇即是欽明天皇,在位時期約在539—571年,比推古天皇更早,而在賜姓之時其家族已在山城國聚居,但該書並沒有將多多良氏放在〈百濟〉一項,而是放在〈新羅任那〉,這一點值得注意。到底是史籍誤記,還是確實與登陸周防降松的琳聖太子另有其人,實在疑點重重。

  不管日本和朝鮮方面的史籍,都沒有片言隻字關於琳聖太子其人的記載。大內家是琳聖太子後裔的說法始見於文明四年(1472年)興福寺尋尊所編的《大乘院寺社雜事記》,該文記述大內家的先祖不是日本人,而是高麗人(註2)。與福寺尋尊是大乘院第二十代門跡,德高望重,他提出這個說法是道聽途說,是真憑實據,還是子虛烏有,不得而知,無從判斷真偽,但極有可能是因為應永年間剿滅倭寇有功的大內義弘向朝鮮請求賞賜時自稱是百濟國後裔有關(《朝鮮王朝實錄》);然而倘若琳聖太子真有其人,為何朝鮮方面沒有任何記載,還是有關記載在戰火中散佚?

  假設琳聖太子是虛構出來的,這就帶出了兩個問題:第一,虛構琳聖太子的目的;第二,大內家的真正始源地。前者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可以認為是大內家為了爭取與朝鮮貿易或從朝鮮獲取利益而權宜虛構出來的,這一點學者福尾猛市郎等人曾經提出過;但第二個問題,則需要探討一下。

  學者福尾猛市郎提出幾個追溯的方向(福尾《大內義隆》:第一,「多多良」(日文發音「たたら」)是日本古代製鐵方法之一,也是製造用來生產傳統日本刀的玉鋼的方法。這是否代表大內氏的祖先是以製鐵為業,並以職業為姓,如同古代部民制一樣?

  第二,多多良濱所在的周防國佐波郡,尚有一地叫作達良鄉,與「多多良」同音,此外筑前國糟屋郡和上野國邑樂郡各有一地名叫多多良。筆者認為,雖然在聖德太子時代仍然流行氏姓制度,以地名冠姓其實不多(註3),但是以大內姓和琳聖太子之多多良姓沒有必然聯繫的前提下──確定為大內家先祖名字的記錄最早見於平安時代後期的周防權介多多良盛房,但距離傳說中琳聖太子歸化日本有五百年之久,而且中間的傳承仍然存在疑問──又是否代表多多良姓早已存在於各地,並且各自發展成氏族部落,而其中一脈後來改姓大內?

  第三,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的地名。不管琳聖太子是不是虛構的,是否也有可能是朝鮮渡日之人假借王室後裔名義,並以故鄉地名為姓?

  不論如何,關於大內家的源流,在提出更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些假設之前,暫時以琳聖太子後裔說為準。

  《諸家大系圖》裡最早出現的琳聖太子後代是多多良正恒,乃琳聖太子七代孫;而《大內太平記》則為琳聖太子和多多良正恒之間添上五代名字,分別是琳龍太子、阿戶太子、世農太子、世阿太子、阿津太子。當然這五代沒有任何事跡記載,嫡庶分支也無從稽考,不能排除是後世杜撰。至於多多良正恒,則有記載獲賜「多多良氏」(《陶弘護肖像贊》)。這裡值得商榷的是,既然琳聖太子早被賜「姓」,那麼正恒獲賜多多良「氏」,又是甚麼緣故? 按陶弘護身處的時代,即十五世紀中葉,氏姓概念分明,不應出現氏姓混淆的情況,很可能是在正恒的時代,已有將「姓」氏化的事例。

  根據《諸家大系圖》(《大內氏實錄》),多多良正恆之子為藤根(有說中間隔了數代),藤根傳子宗範,宗範生茂村,茂村生弘真,弘真生貞長,貞長生貞成,貞成生盛房。這個多多良盛房時任周防權介(國司四等官「介」的權官,地位與「介」同等,見註3),後來自稱為大內介,所以又稱為大內盛房,是有記錄以來最早冠以大內姓的家族領袖。

  如上文所述,琳聖太子後來在周防國大內村定居,延續至後代。從平安時代末期仁平二年(1152年)八月一日「周防國在廳下文」裡,發現署名為多多良者共有三人,人數相比一同連署的賀陽氏、日置氏、矢田部氏、清原氏更多,因此被視為周防國內的最有力氏族,而這一份「在廳下文」亦顯示多多良氏是周防國衙在廳官人的身分(註4)。這三名多多良之中,估計其中一人就是多多良盛房。後來多多良盛房、弘盛(盛房長子)、盛保(盛房三子)、忠遠四人因被鹿谷事件牽連(註5),遭分別流放到關東常陸、下野、伊豆、安房,直至治承二年(1178年)十月八日獲赦免,返回周防(《玉葉》)。

  據記載,弘盛後來繼承周防權介一職;盛保則遷往周防都濃郡鷲頭莊,以地名為姓,是為鷲頭氏之祖;盛房之弟盛長則成為右田氏之祖。大內家勢力伸延周防沿海各地,紮下穩固基礎。

初期大內家族分布示意圖
 

  大內弘盛、滿盛父子活躍時期,正值源平合戰最激烈的時候。弘盛父子投靠源氏,獲賜長門國若干土地,從此大內一族勢力從周防擴張至長門,奠定雄霸西國四百年的基礎。

  註(1):也有大內縣、大內寺,大內畑等等說法。

  註(2):《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元年(應永六年,1399年)一節亦有提到大內為「百濟之後」,但沒有提到琳聖太子之名。興福寺尋尊所編的《大乘院寺社雜事記》雖然成書較晚,但它是第一份提及琳聖太子的史料。

  註(3):古代「氏」、「姓」、「苗字」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也與現代的定義不同。「氏」(日文うじ)是有血緣關係的家族集團的稱謂,像「源」、「平」、「藤原」;「姓」(日文かばね)代表朝中職稱,像「臣」、「連」、「直」等等;「苗字」(日文みょうじ)才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姓」,這是後來才出現的概念。

  註(4):當時律令制度尚未崩解,每一分國的行政主要由國司四等官(守、介、掾、目)統轄,而政務機關的所在地稱為國衙。周防國的國衙,便即今日山口縣的防府市。國衙權限甚大,利潤豐富,因此是份厚職,是朝中權貴所望。原則上國司四等官需要到地方執行職務,但是在多多良盛房的時代,國司多由在京都貴族遙距擔任,地方上的政務則交由他的代官(稱為目代)以及地方上的有勢力氏族處理,後者稱為在廳官人,多多良氏便是其中之一。

  註(5):安元三年(1177年)六月發生於京都東山鹿谷、後白河法皇一派院臣謀議打倒平氏勢力,後來因陰謀敗露而伏誅的事件。該事件背後是平清盛與後白河法皇的政治鬥爭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