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日本人名諱與言靈信仰


今日戰國史專欄站長分享了一篇豆知識(https://www.facebook.com/sengokujapan/posts/1719383124751431?comment_id=1719423108080766&reply_comment_id=1719555094734234&notif_id=1522296076153841&notif_t=feed_comment&ref=notif),說按古時日本人的禮儀,一般不會直呼對方名字,而是以通稱互相稱呼。這其實與日本人的言靈信仰有關。

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相信從嘴巴講出來的說話(utterance)是蘊含神秘力量的,它會產生一種力量,讓說話內容成真;而直呼姓名,會給對方帶來不幸。所以除非你很討厭對方,恨不得將他殺死,否則是不會直呼其名的。不過書信則不在此限。

這就像我們迷信、忌諱,將一些聽起來不吉利的字詞改個說法,例如將「通書(輸)」改成「通勝」,將「死」改稱「長生」,諸如此類,也是同樣道理。

不過無論是口頭或是書信溝通,基本禮貌也是必須的,所以不管你信不信這些神秘力量,直呼對方名字本來就欠缺禮貌。至於小字、乳名等等,更是親近的人才會稱呼。我們看文書史料裡提及某人時,一般都是用官名相稱,例如善左衛門尉殿(或簡稱善左殿)、陸奧守殿、大納言樣等等,才是符合禮儀的方法。

同帖提到,研究者常常碰到只知某人通稱而不知名字的情況,甚至連古時某人的子孫,也可能因為只有文書記錄,往往不知先祖的真實名字。這也是真的。以前看毛利家的史料,偶爾會碰到只有通稱的人名,甚至父子相傳共用一個通稱,要分辨它指的是哪一個人物便得花些工夫了。

帖子裡面有朋友留言,難怪西鄉隆永變成西鄉隆盛了。這登時讓我頭頂的燈泡「叮」一聲,亮了。

最近因為寫書關係,要鑽研幕末歷史,但對於人物出身和一些變名卻沒有特別注意,以至連西鄉隆盛的本名叫西鄉隆永也毫無印象。

關於西鄉隆盛的本名一事,維基上已有說明。簡單的說,我們認識的大西鄉,他的名字本來叫隆永,他的父親吉兵衛才叫做隆盛,不過大西鄉一直自稱吉之助,知道其名的人寥寥無幾;戊辰戰爭後期,明治政府打算向大西鄉頒發正三位,才發現不知大西鄉的本名,大西鄉又出外征戰,聯絡不上,於是詢問出身薩摩的吉井友實,怎知吉井也搞錯了,錯將隆盛當作大西鄉的名諱,大西鄉知道後索性將錯就錯,用隆盛作為自己的名字,於是西鄉隆盛的大名流傳至今,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講到大西鄉,又說幾句題外話。幕末志士因為幹著革命勾當,不容於權力人士,因此需要時常掩藏自己身份,方便行事,所以志士們往往有好幾個名字。幕末志士之中,伊藤俊輔(博文)和志道聞多(井上馨)可說是感情深厚,難兄難弟,除了一同前往英國留學(雖然只有半年),在明治時期更是共同為政府出力,他們來往的書信,常常交換真實想法,毫不掩飾。那到底交情有多深厚呢?話說他們還是志士時期,就曾使用變名,伊藤俊輔改稱花山春輔,志道聞多則改稱春山花輔,能把變名玩得這樣淋漓盡致,也只有這對好兄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