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安藝毛利史(第二章/第二十節:門司合戰及石見平定戰)



〔二十、門司合戰及石見平定戰〕

  在和談尚未明朗化的永祿三年末〈西曆為1561年1月〉,傳來尼子晴久的死訊,正好給予毛利元就反擊的時機,另一方面,處於弱勢的新任家督尼子義久,卻希望能跟毛利家講和。翌年〈永祿四年,1561年〉七月,元就一改常態,主動向使者聖護院道增回應幕府提出與尼子家和談的要求,聖護院道增帶著元就的訊息向將軍足利義輝報告,八月,足利義輝奏請朝廷,表示將會派遣使者到尼子家宣布和談意旨。


  然而,是甚麼原因使處在小康狀態的毛利元就,突然決定順應幕府和談的要求?原來在元就於七月向聖護院道增作出答覆之前,大友義鎮發兵攻打宗像氏貞的筑前白山城,因為宗像氏貞已表態從屬毛利家,大友義鎮不得不出兵鎮壓,此舉等同向毛利元就宣戰。除了宗像氏貞,大友領內部份國人領主亦群起響應,這是元就在攻打大內義長之前、與大友義鎮協定互不侵犯的時候留下的一著,為防大友義鎮出爾反爾,突然支援大內義長。現在元就為了支援反大友陣營,專心應付大友義鎮,才答應幕府提出的和談要求,這亦是當時元就請求幕府介入調停的用意。

  八月下旬,大友軍展開行動,由田原親賢擔任先鋒,吉岡長增為次陣,接下來鶴原、田北、那須、天草、伊東、立花、高橋各隊,首席家老戶次鑑連〈後來的立花道雪〉則擔任殿軍,十五隊共三萬餘人,在門司城東南方田之浦一帶佈陣。門司城位於九州豐前國,門司半島〈現今福岡縣企救半島〉北端的古城山上,與對岸本州的下關僅在咫尺,是進出九州的門戶。古城山標高一七五米,山路險要,向海的東面與北面皆是懸崖,而海峽水流極為湍急,從前源平兩家最終合戰的場所壇之浦就在這個地方。守在門司城的是大內家遺臣仁保就定〈仁保隆康〉,僅以三千兵力,憑藉天險抵擋住大友軍的幾輪攻勢。據說大友義鎮曾借來南蠻船,從海上炮轟門司城,門司城守軍敵不過船堅炮利,死傷甚多,快要守不住的時候,南蠻船卻因為急於歸國,中止了對門司城的進攻,門司城才沒有被攻陷〈註1〉

  毛利元就意識到事態嚴重,門司城隨時會陷落,於是先後派遣毛利隆元和小早川隆景率軍開赴前線,協助防守門司城。十月上旬,毛利軍得到消息,以吉弘統幸為首的大友軍幾乎是空群而出,直指門司城。十月九日晚,門司城內稻田彈正、葛原兵庫助兩人與大友軍約定裡應外合,被城將仁保就定察知,馬上把二人斬首,毛利軍反過來將計就計,翌日〈十月十日〉大友軍猛攻門司城的時候,毛利軍大開城門,不虞有詐的大友軍闖入城內,不見內應,始知中計,於是全軍撤退,小早川隆景率軍出城追擊,但是大友軍方面有臼杵鑑速和田原親賢的鐵砲隊,以及戶次鑑連的八百弓箭手死命抵擋,兩軍爆發激烈衝突,毛利軍一時佔不到上風;同時水軍大將乃美宗勝和兒玉就方奉命率領部隊海陸並進,從旁衝擊大友軍陣勢。酣戰良久,毛利軍稍佔上風,乃美宗勝率軍上陸,更親自與大友軍勇將伊美統正上演一騎對決,奮戰之下取得對方首級,士氣大振。可是最後雙方仍然未分勝負,於是各自收兵。

  同月二十六日,大友軍兵分五隊--先鋒臼杵鑑速、二陣田原親賢、三陣齋藤鎮實、四陣吉弘鑑理、五陣戶次鑑連--再攻門司城,守將仁保就定籠城死守,在大友軍的強攻猛襲下毛利軍遭受到重大損傷,其中戶次鑑連隊更一度直迫門司城本丸。適逢小早川隆景率領援軍及時趕到,兩軍再度交鋒,依然未分勝負,至日落後雙方各自罷兵。傳說此戰役中,率領八百弓箭手的戶次鑑連,在領軍撤退的時候,仍然不慌不忙地吩咐士兵將寫著「戶次伯耆守鑑連隨時候教」的字條綁在箭上,射入毛利軍陣中,自此之後,毛利軍中無人不識戶次鑑連之名。

  兩軍對峙一直持續到十一月五日,此時已屆冬季,門司城方面早已探知大友軍因補給困難而計劃撤退,於是派遣水軍預先繞到豐前海域進行埋伏,果然到得翌日〈十一月六日〉,撤退的大友軍途經黑田原〈現今福岡縣京都郡勝山町〉和國分寺原〈現今福岡縣京都郡豐津町〉附近時遭到毛利軍伏擊,傷亡慘重。經此一役,大友家損折甚多,領國內那些不安份的領主們,眼看勢色不對,紛紛改旗易幟,再次投靠毛利家去,而大友義鎮則專注鎮壓那些變節的國人領主們,暫時無暇與毛利家爭雄。元就去掉大友家這個難纏的敵手,便將矛頭轉回石見之上。


門司城合戰進軍路線示意圖 〈圖片摘錄自吉永正春《九州戦国史》〉

  幾乎在同一時間,石見國音明城主福屋隆兼乘毛利、大友爭戰之機,掀起叛旗,並且聯合尼子家的鰐走城主牛尾幸清和溫泉津城主湯惟宗攻打由吉川經安鎮守的福光不言城。在前一節我們提及過,在河本溫湯城主小笠原長雄投降毛利家之後,元就沒收其所有領地,反而劃出福屋隆兼領內的伊田、波積兩地賜予小笠原長雄,因此惹來福屋隆兼的不滿。《吉田物語》記載,某天小早川隆景派遣檢地使與小笠原氏家臣團一同視察伊田、波積兩地,福屋隆兼的家來卻襲擊他們,奪取他們的武器,並將他們逐出領外,小早川隆景得悉此事後大為忿怒,連番請求元就派兵討伐福屋隆兼,最後要經由元就和吉川元春多番勸阻方才息怒,且在元就調停下,隆景與福屋隆兼結為兄弟。表面上雖然平息了紛爭,但實際上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化。

  直至毛利與大友交戰的永祿四年〈1561年〉十月,福屋隆兼趁毛利隆元和小早川隆景出兵門司城之機,聯同牛尾幸清、湯惟宗出兵攻打福光不言城。關於福屋隆兼的叛變原由,《吉田物語》有較為仔細的描述:

  時間稍為回溯到永祿三年〈1560年〉冬,福屋隆兼與小早川隆景之間因為驅逐檢使事件而產生嫌隙,吉川元春恐怕福屋隆兼遭到報復,於是勸說福屋隆兼將其次男福屋二郎送到吉田郡山城,以侍奉隆元嫡子幸鶴丸〈後來的毛利輝元〉,福屋隆兼卻不領情,只肯交出家臣神西越前守代替二郎,另一方面透過鰐走城主牛尾幸清跟尼子家聯絡,表示將福屋二郎和其居城河上松山城都交給尼子家,希望換取尼子家的軍事支援。

  十一月上旬,溫泉津城主湯惟宗與福屋隆兼合流,攻擊毛利家的福光城。福光城守將吉川經安、都治隆行拼命抵抗,正好此時毛利元就、吉川元春、宍戶隆家率兵來援,福屋隆兼、湯惟宗各自收兵。翌日元就率領大軍攻打福屋家的中村城,殺敵八百五十餘人,城將神主山城守逃到矢上城,不久毛利軍兵臨矢上城,神主山城守與矢上城主矢上勝平獻城投降。

  翌年〈永祿四年,1561年〉二月二日,毛利元就父子率軍離開矢上城大本營,屯於河上松山城外的大江,熊谷信直則取陣於十合。二月六日黎明,為數萬餘的毛利軍對松山城發動總攻擊,福屋二郎和城將神村下野守籠城反抗,由吉川隊和熊谷隊率先攻破城門,毛利軍諸隊相繼殺入城內,經過一番激戰,福屋二郎以下一千七百多人戰死,毛利軍分兵到城外追擊,亦獲首級一百三十餘。在進行首級檢驗儀式過後,元就命人將福屋二郎的首級送回阿登音明城。另一方面,僅剩音明城的福屋隆兼,收到松山城陷落和愛子戰死、以及毛利軍正在開赴音明城的消息,於是跟家臣商議對策,最後決定棄掉音明城逃走。福屋隆兼一行人連細軟都來不及收拾,連夜出城,經過濱田前往出雲,吉川元春聞訊,立即出兵追捕,但終究被福屋隆兼逃脫。逃到出雲的福屋隆兼,打算投靠尼子義久,以求東山再起,但是尼子義久不願意得罪毛利家,所以拒絕收容福屋隆兼,此後福屋隆兼輾轉流落到近畿大和志貴山城,投靠松永久秀,終生沒有再踏故土一步。

  《吉田物語》裡的描述大抵如此,《安西軍策》、《二宮佐渡覺書》和《森脇覺書》也有相近的記載,前兩者記載事件發生時間為永祿三年〈1560年〉冬至永祿四年〈1561年〉二月,而後兩者則沒有記載時間。但是這四本軍記物都幾乎沒有提及到毛利與尼子兩家和解之事,據記載,毛利元就向幕府使者聖護院道增承諾和談要求,是在永祿四年〈1561年〉七月,若果採用《吉田物語》的說法,即福屋隆兼叛變之事已然平息,而大友軍亦尚未來犯,則元就並無突然答應和談的必要,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在永祿五年〈1562年〉六月末,元就發信給幕府,指責尼子家暗中支援福屋隆兼叛變,是破壞兩家和平工作的行為;由此可見福屋隆兼叛變之事,當在元就答應幕府提出的和談要求之後,亦即永祿四年〈1561年〉七月至永祿五年〈1562年〉六月之間發生,而這正是一般史學家在校正諸史料之後所得出的認受性較高的說法。總括來說,毛利、福屋、大友三家交戰時序大致如下:

年份
事件
永祿四年〈1561年〉
六月
大友軍攻擊已表態從屬毛利家的宗像氏
七月
毛利元就透過聖護院道增答應幕府提出的與尼子家和談的要求
  十月
福屋隆兼叛變,並聯同牛尾幸清、湯惟宗攻打福光不言城
  十月~十一月
毛利隆元、小早川隆景脫離石見戰場,率兵支援被大友軍攻擊的門司城,兩軍先後發生三次大規模交鋒,最後大友軍敗走
  十一月
毛利軍攻陷福屋家的中村城和矢上城
永祿五年〈1562年〉
  二月
毛利軍攻陷河上松山城。福屋隆兼逃往出雲、大和

  福屋隆兼敗逃後,石見一國基本上只剩下山吹山城的本城常光尚未降服。此前毛利軍多次攻擊山吹山城,卻始終未能攻下,為免曠日持久,元就於是放棄猛攻,他找來山口法泉寺住職〈傳說該住職乃本城常光之弟,同屬早年被滅的高橋一族〉前往山吹山城說服本城常光,以山吹山城加上出雲國原手郡的領地作為條件,勸誘本城常光投降。且說當時尼子家希望與毛利家和解,不敢收留福屋隆兼,本城常光即使孤立無援,但有前車之鑑,也不再奢望得到尼子家的援助,本城常光於是把原本要送到月山富田城當人質的嫡子隆光,還有次男隆任都一併改送到吉田郡山城去。時為永祿五年〈1562年〉六月,隨著本城常光的投降,石見銀山歸毛利家所有。

  本城常光的歸降,使石見、出雲的形勢起了重大變化。石見銀山東北方不遠處的羽根城主羽根泰次首先歸服毛利家,此外出雲三澤城主三澤為清、三刀屋城主三刀屋久扶、高瀨城主米原綱寬等等國人領主都紛紛宣布從屬。至於曾聯合福屋隆兼攻打福光不言城的鰐走城主牛尾幸清和溫泉津城主湯惟宗,因為通往出雲的通路被堵塞,等於被孤立,兩人於是棄城,逃往出雲。

  在平定石見國之後,一直處於被動的毛利家,終於有轉守為攻的機會,毛利家的下一個目標,便是位於北方出雲的宿敵尼子家。如上文所述,在本城常光歸降的永祿五年〈1562年〉六月末,元就、隆元父子聯署上書幕府,控告尼子家暗中煽動福屋隆兼叛亂,破壞和平工作,其罪當誅。這樣一來,元就找到了藉口,使師出有名,可以堂而皇之出兵征討尼子家。

  七月初,毛利元就、隆元、元春、隆景四父子率領藝、備、石三州諸國人領主共一萬五千餘兵從吉田郡山城出發,另外由家臣兒玉就方擔任水軍大將,領河之內水軍由海路前進,兩軍約定於出雲會齊。元就率領的陸軍本隊,於七月三日抵達石見邑智郡阿須那,二十一日移駐同郡都賀;同時任命宍戶、山內、多賀山三將為先鋒,直指島根平原,元就本隊則隨其後進入出雲。

  七月二十八日,毛利軍抵達赤穴城外,城主赤穴久清不戰而降。赤穴城乃出雲西南邊陲重鎮,至為重要,失去了便等同門戶大開,附近國人領主接到赤穴久清投降的消息,都紛紛獻城請降;毛利大軍乘勢長驅直進,經大津、鹽冶、今市等地,很快便將出雲西半部佔領過來。除了降服國人領主,元就還特意拉攏出雲國內諸寺社,爭取他們的支持。

  同一時間,豐後的大友義鎮〈其時已剃髮出家,號「瑞峰宗麟」〉重整旗鼓,趁毛利大軍攻略出雲之際,派遣戶次鑑連〈同樣已剃髮出家,號「麟伯軒道雪」〉攻擊門司城。如此一來,毛利家又再度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當初元就決定攻擊出雲的時候,就預算好大友家會捲土重來,因此並沒有調動防、長兩國的兵力,以防範大友軍的來襲。直至十二月,門司城的戰況出乎意料地對毛利家不利,毛利隆元才奉命率領三千餘騎脫離出雲戰線,前往九州迎敵。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一別竟成了元就、隆元父子的永訣。關於九州的戰況,留待下一章節再述。

  話說投降毛利家的尼子部將之中,本城常光原屬石見高橋一族,在高橋家被毛利元就滅亡之後便投靠尼子家。他曾於天文九年〈1540年〉參與對吉田郡山城的攻擊戰,後來大內義隆遠征出雲之時,與山內隆通、吉川興經等國人領主一同投靠大內家,當大內家從出雲撤退後,他又重投尼子陣營,還得到尼子晴久賜予出雲邊陲高矢倉城七千貫領地,此時奉尼子家之命,鎮守石見銀山,抵抗毛利軍的進攻。本城常光在接受元就的招降後,愈益囂張跋扈,在出雲攻略的時候,向元就自薦擔任先鋒,更擅自帶兵上前線,元就放心不下,於是將其召還;除此之外,本城常光還強佔友軍的土地,又經常在沒有元就的指示下,擅自在新佔領的土地上豎立告示、下達禁令,甚至乎派人掠奪、破壞神社內的寶物。對元就來說,雖然現在正是用人之時,但是這些暴行會影響軍心和危害到毛利家對新領地的管治,絕對不能姑息,因此他下定決心要除掉本城常光。

  十一月五日拂曉,吉川元春奉毛利元就密令,帶兵突襲本城常光的陣營,本城常光、其三男親光、四男春光,以及部下盡皆伏誅,作為人質留在石見興宅寺的嫡子隆光也難逃一劫,而尚在吉川陣中的次男隆任則為元春部將所殺〈註2〉。據《陰德記》所載,是次突襲行動共斬首一千三百餘級,本城常光尚有一幼兒,在混亂中被乳娘及時抱走,逃過一劫。

  毛利元就成功誅滅本城一族,馬上將其領地收歸己有,並委任家臣平佐就之、上山元忠,以及吉川元春部將吉川經安和山縣春直擔任山吹山城將,從此石見銀山正式成為毛利家的直轄領。上一節所述毛利家向朝廷獻上銀山作為御料所,當在這個時候。然而本城常光伏誅一事,令到新降毛利家的國人領主感到不安,白鹿城主松田誠保、大東童山城主馬田入道、阿用城主櫻井入道等人甚至重投尼子家,只有三澤為清、三刀屋久扶、米原綱寬等人沒有變節。不論元就當初有否考慮到這個後果,但這次事件對毛利家的出雲攻略增添了障礙。

  由於國人領主的倒戈,毛利元就被迫將大軍撤回赤穴和三刀屋作為前線基地。但戰事一直陷於膠著,未有任何進展。

  註〈1〉:永祿四年〈1561年〉的門司城合戰並非毛利、大友第一次門司城戰爭,前此於門司城的交鋒有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九州治亂記》、《九州諸將軍記》〉、弘治元年〈1555年〉〈《九州軍記》〉、弘治三年〈1557年〉〈《歷代鎮西要略》〉以及永祿二年〈1559年〉四場,但是弘治三年〈1557年〉大內家滅亡之前毛利家要跨過大內家領地前往九州作戰,似乎不太合理。

  註〈2〉:另有一說法指本城常光次男名叫春政,而非隆任。本城常光父子伏法之時,春政得免不死,後來成為吉川家臣,關原合戰後隨吉川家移封岩國,世代以藩士的身份存續至幕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