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接觸過日本經濟史中世和近世的部份,但當時讀的是日文版書籍,而且專家教授們寫的一片正經艱澀,如不是轉攻此道的讀者,實在很難融會貫通。
最近推出中文版的一本著作《戰國大名經濟學》倒是適合大眾讀者口味,用字通俗易懂,沒有那種令人卻步的學究風格。
社會狀況固然不是一夕改變,明治政府的政策也決不是立竿見影。不管是新近掌握政權的統治階層,還是底下的被統治階層,在維新變革之際都是處於適應期和摸索期。
自從萬延元年 (1860年) 幕府第一次派船遠渡美國,開啟兩國交流之門以來,日本便陸續有人前往美國就學或定居,踏入明治時代移民人數大幅增加;他們多數居於夏威夷和美國西岸加州,在大正年間取代華人成為移民美國亞洲人的大宗。根據美國人口普查,1890年日本移民美國人數僅為2039人,1900年移美(含夏威夷)則暴增至24326人,明治末年的1910年,在美日本移民有72157人,首次超越華人移民數量。
在以白人為主的美國人眼中,日本人雖然文化程度相對不高,但工作勤奮、老實、效率高,的確展現了文明開化國家的精神面貌;可是久而久之,美國白人對日本移民的印象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因為日本勞工開始要求僱主提供跟白人勞工比肩的薪水,自然惹來美國白人反感,他們漸漸覺得日本人很礙眼,反倒想念起當初被他們排斥的華人。1905年美國民間成立日韓排外聯盟,繼華人後,日本韓國移民也成為被排斥對象。據澀澤榮一《青淵回顧錄》所記載,美國人反日的理由,表面上是日本人欠缺公德心:他們到處挑釁生事,在公眾地方小便、任由小孩大哭等等,與美國人生活習慣大不相同。再深層的原因,則是因為日本人無法融入白人社會,他們賺到了錢,都是寄回日本國內的親人,而日常生活用品亦鮮少在美國當地購買,而是特地從日本本土寄來,這一點也讓美國人側目。
2019年會津松平第15代家督松平親保前往加州若松colony舊地出席記念儀式 |
二十年前,由愛德華‧茲維克導演、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及渡邊謙主演的美國電影《末代武士》大獲好評,故事講述美國退伍軍人歐格仁上尉受聘於日本政府訓練新式軍隊,在一次鎮壓叛亂份子作戰中不幸被敵人森勝元(後來名字修正為勝元盛次)俘虜,結果被日本傳統文化同化,並與森勝元化敵為友,並肩作戰;川原正敏的漫畫《修羅之刻‧陸奧圓明流外傳》美國西部篇則講述主人翁陸奧雷隻身遠赴美國西部,被印地安部落奈滋族救回一命,後來為保護被白人圍攻的部落而自我犧牲。
結構相似的這兩個故事自然是虛構的,現實歷史中,早已有國人流落到異鄉生活的故事,或許沒有電影情節般轟轟烈烈,但經過一段歲月,有的成功取得矚目的社經地位,亦有的過著平淡的生活,甚至被世人遺忘。在上述《修羅之刻》美國西部篇的背景加里福尼亞州,當地住著一小群日本人聚落,稱為「若松殖民地」。
薩長兩藩主導的明治新政府,在江戶開城、德川慶喜出降之後,仍執意繼續征伐會津和長岡,以洩八一八政變以來的忿恨。雖然後來奧羽諸藩建立同盟共同支援會津,但在同盟成立之前,各藩內部就支持哪一方的問題,都不約而同經歷一些掙扎和鬥爭,並非一開始便旗幟鮮明;不僅藩的內部出現矛盾,藩與藩之間亦因為互相猜忌而出現諜對諜的博奕,往往需要確認鄰藩的立場才敢表態。
「勝則官軍,敗則賊軍」——因為奧羽列藩同盟奉輪王寺宮公現入道親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盟主,與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軍分庭抗禮,所以奧羽列藩也有其正統性可作憑據,所差者只是實力問題,成王敗寇,假如奧羽列藩是戰勝的一方,那麼倒幕派就會淪為賊軍了。可惜事實就是,戰敗的奧羽列藩被套上朝敵的污名,就像禁門之變後的長州藩一樣,從此受盡排擠及打壓,難有出頭之日。
發生於幕末慶長二年(1866年) 的第二次幕府征長戰爭,長州藩以一己之力,徹底擊敗幕府大軍。戰術運用得當固然是最重要原因,但背後應歸功於支援戰術運用的武器——鐵砲。
長州藩所使用的鐵砲,來自於此前長州藩透過坂本龍馬的龜山社中,以薩摩藩名義向長崎的哥拉巴商會購入的七千三百挺鐵砲,當中包含四千三百挺米涅步槍和三千挺滑膛槍。相比之下,幕府軍雖有鐵砲裝備,但都是舊式滑膛槍。兩軍的決定性差異就在這裡。